唐三藏的帽子上的两个飘带是什么
A. 唐僧帽子的飘带为什么换颜色了
因为帽子换了,且还是不同人送的,自然颜色不一样。
开始的时候帽子是皇上送的,后来一直穿的观音菩萨给的。
唐僧所戴的是五佛冠加毗卢帽,五方五佛是佛教最高级别的五尊神祗,唐朝武宗毁佛后宣宗登基后又提倡复兴佛教,但因政治和经济原因奉祀五方佛的官寺没有得到朝廷的复兴。
B. 唐僧帽子上8个人是什么
唐僧帽子上没有8个人,是五个佛。
五佛冠是佛教密宗上师、主持、方丈修法时,戴着像徵五智如来的宝冠,又见于地藏王菩萨、唐玄奘等塑像头部。历代比丘也戴此冠,方法是先戴毗卢帽,再加戴五佛冠。老版《西游记》中唐僧的帽饰就是五佛冠加毗卢帽。凡有隆重法会其中央的主座和尚必戴此冠。
五佛分别是:中央毗卢遮那佛即释迦牟尼法身大日如来佛祖,两旁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
五佛冠来源:
《西游记》原着中谈到,金池长老第一次出现时,在两个小童的搀扶下,头戴一顶毗卢方帽,猫睛石的宝顶光辉;身穿一领锦绒褊衫,翡翠毛的金边晃晃。
金池长老所戴的毗卢方帽,又叫“五方五佛冠加毗卢帽”。佛教中的毗卢佛,是毗卢遮那佛的简称。毗卢遮那佛,又称为清净法身佛,与圆满报身佛(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佛,合称为“三身佛”,而“毗卢”又是法身佛的通称。
网络中,有观点就认为,唐僧所戴的僧帽正是“五佛冠”,民间亲切地称为“唐僧帽”。
C. 《神探狄仁杰》中,那个唐朝的帽子有两个“揪儿揪儿”,叫什么啊为什么衙役的“揪儿揪儿”是朝上的
“唐朝帽子”叫 幞头
一般场合所穿的公服(又称从省服)和平时燕居的生活服装常服(又称燕服),则吸收了南北朝以来在华夏地区已经流行的胡服、特别是西北鲜卑民族服装以及中亚地区国家服装的某些成分,使之与华夏传统服装相结合,创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装新形式。其中像缺胯袍、〓裆、半臂、〓衣、大口裤等都是例子。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开衩式的长袍,又称四〓(音撰,衣缘也)衫,它可以和幞头、革带、长靿靴配套,成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装形式。唐代官服发展了古代深衣制的传统形式,于领座、袖口、衣裾边缘加贴边,衣服前后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后襟下缘各用一整幅布横接成横襕,腰部用革带紧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宽袖式两种,窄紧直袖的称为〓衣,《释名》说它“言袖夹直,形如沟也。”这种款式便于活动。宽袖大裾的款式则可表现潇洒华贵的风度,称圆领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厮役都可以穿。幞头、圆领、革带、长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传到明代。
D. 唐僧的帽子两边的带子上写的是什么
唐僧所戴的帽子应该是“毗卢帽”,应该不是‘五佛冠’,因为五佛冠是佛教密宗上师、主持、方丈修法时,戴着像徵五智如来的宝冠,玄奘虽然是大德高僧,不会囿于派别之见,但还是不大可能带这种帽子,而且《西游记》第九十二回里也提到过:
“ 唐僧 着了一惊--把个毗卢帽子打歪--双手忙扶着那球。”
至于唐僧帽子两边的飘带上写的,正常应该是"唵、嘛、呢、叭、弥、吽 "六字真言,如下图
E. 唐朝大臣为什么帽子两边掉个带子
那是幞头的“脚”
幞头(fútóu),亦名折上巾。又名软裹。
初以纱罗为之,后因其软而不挺,乃用桐木片作一山子衫在纱内,使顶高起。
裹幞头时除在额前打两结外,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这称作“软脚”。
唐中期后取消前面的结,又用铜、铁丝为干,将软脚撑起,成为硬脚。
F. 中国海军的帽子上为什么会有两根飘带
我国海军近些年的发展非常神速,多艘先进的舰艇像下饺子一下进入海军服役。但是我们在看到我国海军官兵的时候,总是能够发现海军士兵的帽子上经常会有两根飘带。其实这两根飘带的意义还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就是这其实是一个海军的传统,要知道海军是非常重视传统和礼仪的一个军种。其次就是这两根飘带在最早的时候是方便士兵观测风向的。最后就是这些飘带其实不仅仅是我国海军有,世界上许多海军都有。
最后就是这些飘带其实不仅仅是我国海军有,世界上许多海军都有。所以说海军其实是一个国际性质非常浓厚的军种,而且非常重视传统。其实不管是那个国家的海军,飘带上都会标注国家的名号和海军的名号。所以说这两根飘带除去了实战价值之外,还是一种礼仪用具。毕竟现在的海军在作战的时候都是迷彩服了,而飘带帽和礼服则是舰艇出入港口的时候,表示礼节时使用的。
G. 唐朝和宋朝官帽后面的东西叫什么
唐朝和宋朝官帽上插的叫花翎。
顶戴花翎
顶戴花翎虽为一体,却是“顶戴”和“花翎”两个部分。
顶戴,就是官员戴的帽顶。
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
清代“顶戴”分二种,一是凉帽,一是暖帽。凉帽,像斗笠样的是,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清代“花翎”也分两种,一是蓝翎,一是花翎。蓝翎用鹖羽做成,俗称“野鸡翎子”,供六品以下官员使用;花翎是孔雀羽毛做成,须经皇上特赐方可佩戴,必须是五品以上官员。
顶戴就是官员戴的帽顶。从色泽上分:一、二品都是红色的,三、四品都是蓝色的,五、六品都是白色的,七品以下为金色。在同色中,各品的顶戴又有区别:一、二品有纯红和杂红之分,三、四品有亮蓝和暗蓝之分。进士、举人、贡生都戴金顶,生员、监生则戴银顶。
“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翎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花翎是孔雀翎,它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五品以上赏给单眼花翎,双眼花翎赏给级别较高的官员,三眼花翎则是赏给亲王、贝勒等皇族和有特殊功勋的大臣。六品以下的官员只赏给蓝翎。蓝翎为鹖鸟羽毛所做,无眼,赐予六品以下以及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给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