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主铁帽子是什么意思
❶ 铁帽子王是什么,铁帽子王是啥意思
铁帽子王是啥意思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
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
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清朝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1)旗主铁帽子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清朝各位“铁帽子王”爵位传承
1,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为清初“四大贝勒”之一,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鲁图”。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晋封和硕礼亲王。
皇太极死后,代善又与睿亲王多尔衮主持立福临为帝。代善于顺治五年病逝,干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礼亲王世爵共传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2,济尔哈朗是清太祖的侄子(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六子),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顺治初年与多尔衮同为摄政王,顺治十二年去世,干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5人被夺爵。
3,多尔衮因作战智勇双全,赐号“墨尔根代青”(聪明的统帅),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皇太极死后,与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临即位,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出猎时死于喀剌城(今河北省卢龙县),年仅39岁。
干隆四十三年追谥其为睿忠亲王,配享太庙。睿亲王世爵共传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铁帽子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铁帽子王”什么意思?源于清代封爵制度
铁帽子王是什么,为什么和珅居然怕他,还下跪
一、概念: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 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飨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二、原因: 1、铁帽子王是世袭罔替的王爷,是皇亲国戚!和珅是旗人,王爷是主子,他是奴才,不可能不放眼里,起码场面上也会下跪; 2、和珅正红旗,王爷正红旗旗主。他是王爷的旗奴。和珅别说见到旗主王爷,见到本旗统领。也要自称奴才。 清朝这一种事情很多,比如大学士,跟皇帝请假,理由是要给自己旗里的主子帮忙。这位主子还不是旗主,也不是统领,就是个小旗官。八旗制度决定的。比如在八旗里你是我的旗奴,你日后多显赫,你也是我的奴隶。 别说旗主了,和珅见到他本旗统领,也要扣头请安的。 3、古代的人有爵位 官 职 差遣 加衔,和珅是文华殿大学士(官),户部尚书(职),西北抗罗刹将军(差遣),太子太保(加衔),一等忠襄公(爵位)。爵位是地位的象征,连一个定郡王都可以不尿他,和珅虽然在官职上位极人臣,可是爵位上却远不如任何一位铁帽子王,更不要说是当年掌管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了。 三、简介: 和珅(干隆十五年(1750年)~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十八日),钮祜禄氏,字致斋,原名善保,满洲正红旗人,清高宗干隆皇帝的宠臣。铁帽子王是什么意思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
“铁帽子王”是什么王,为何成为古代顶级爵位的代表?
铁帽子王其实是一种爵位,之所以能成为古代顶级爵位的代表,是由于他们可以世袭而且享用国家土地和一些优惠。到了干隆继位以后才开始有这种中式爵位的制度,而且在慢慢改进当中,因为当时这种制度还是比较混乱的,它跟分封没有一种明确的区别。
在干隆的时候把王爵的分封划分为了两种情况,一种就是你建功立业的话会得到王爵,不过在清朝的时候,如果你因为军功得到了王爵,那么可以世袭。之所以可以凭借的血脉得到分封,其实干隆也是考虑了很多的因素。这样可以激发很多人对于军功的崇拜,然后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为国家建立功勋。而且血脉如果关系越差,那么王爵也就可以进行递减,这样的话可以减少国家库存的负担。 在干隆之后,清朝的铁帽子王爵位才被正式的规定了下来,而且以前去除的那八大铁帽子王也一一的被国家恢复了,他们的后代也可以进行世袭。其中就包括多尔衮,他恢复了睿亲王的封号,而且对他的评价是功勋显赫,定国开机。 只要你对国家有功勋,那么你就可以被封为铁帽子王,而且还可以世袭给下一代。但是这些人的能力不是最厉害的,比如说一些在军机处的大臣,他们虽然有一定的领导能力,但是不足以支撑大局,而且在清朝的后期还出现了 *** 的局面,有些人甚至只讨好慈溪,就得到了铁帽子王的封号。清朝的铁帽子王是什么地位
中国古代把爵位分成了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爵位。王爵的地位最高,仅次于皇帝。王爵又分为亲王和郡王。亲王也称“一字王”,一般以历史上的国名为号,如秦王、晋王。郡王称“二字王”,一般以地名为号,如临淄王、陈留王。
到了清朝时期,王爵和以往朝代有了一些不同。首先,亲王和郡王的名号改成了“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其次,清朝王爵封号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特定的字,如雍亲王、宝亲王、克勤郡王。一般亲王用一字,郡王用二字。
不过,许多人在看清朝时期的电视剧或书籍时,往往还会看到一个称呼:铁帽子王。听上去感觉很酷,似乎比亲王更高一个等级。那么,铁帽子王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铁帽子王并非爵位,而是世袭罔替王爵的俗称。一般爵位都要遵行“降等承袭”的规则,即每代继承爵位时,都要降一个等级。比如亲王去世后,他的儿子(一般是嫡长子)继承爵位时就要降为郡王。郡王去世后,下一代继承到的爵位降为公爵。以此类推。但铁帽子王则不受此规则限制,亲王去世后,继承人还是亲王。
因此,铁帽子王在继承权方面比其他王爷要享受更多的福利。但在政治地位上,铁帽子王和其他王爷并没有什么区别,不存在高人一等的情况。
清朝历史上一共只有十二位铁帽子王,其中有八位是清朝开国之初,立下赫赫战功的皇亲宗室,他们分别是:礼亲王代善(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肃亲王豪格(清太宗皇太极长子)、庄亲王硕塞(皇太极第五子)、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侄子)、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长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代善之孙)。
除了上述八位外,清朝还有四位在中后期因维护社稷立功受封的铁帽子王,他们是:怡亲王允祥(康熙十三子)、恭亲王奕欣(道光第六子)、醇亲王奕譞(道光第七子)、庆亲王奕劻(干隆十七子永璘之孙)。
在这十二位铁帽子王中,谁的实力最强呢?这其实要看处于哪个时期。清朝入关前,礼亲王代善掌握着八旗中的正红旗和镶红旗,因此实力最强。清朝入关后,睿亲王多尔衮权倾朝野,又掌握着正白、镶白两旗,连顺治皇帝都要喊他皇父摄政王,实力最强自然毋庸置疑。
此后,皇权越来越集中,开国的八家铁帽子王都得老老实实听命于皇帝。因此也就没有谁强谁弱的说法。至于清朝中后期这四位铁帽子王,他们所处的年代和受封爵位的时间都不相同,所以就更没有可比性了。
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是哪八个?
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清代宗室封爵按等级可以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14级,其中惟亲王郡王可以称为“王”;按袭爵方式可分为“世袭罔替”、按次降级两类,按来源来说可分为功封、恩封两种,前者是指清朝开国时期军功卓着者,后者则指治国有为、皇帝降恩特封者。
清初有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8人,皆以有定鼎军功获封。清代中晚期又先后有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4人,以恩封获得世袭罔替之荣。
(1)旗主铁帽子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1、爱新觉罗·代善(1583年8月19日-年11月25日),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母为大福晋佟佳氏。
2、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3、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
4、爱新觉罗·济尔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第六子,母为五娶福晋乌喇纳喇氏,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
5、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母为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满洲正蓝旗人。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晋封为和硕肃亲王,同年六月,掌管户部的事务,十二月跟随皇太极亲征朝鲜王朝。
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尔衮进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师。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为军功重新晋封为亲王。
6、爱新觉罗·硕塞(1628年-1654年),又名硕色,号霓庵,清朝宗室,满洲镶红旗人,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
7、爱新觉罗·岳托(1599年-1638年),满洲镶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开国元勋,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之长子。
8、爱新觉罗·勒克德浑(1619—1652年),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和硕颖亲王萨哈璘第二子。
❷ 清朝的铁帽子王是个什么官衔,有什么权利
清朝的“铁帽子王”并不是一个官衔,只是对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的一种尊称而已,虽然“铁帽子王”的称呼看似非常霸气,但实际上“铁帽子王”并不能带来什么权力,只不过能让拥有“铁帽子王”的亲王能够享受到比普通亲王更优厚的生活待遇而已。在清朝的十几位“铁帽子王”中,早期的七八位”铁帽子王“确实拥有很大的权力,但那是他们用开国时期立下的汗马功劳赢来的,并不是因为得封“铁帽子王”才有了很大的权力。
简而言之,”铁帽子王“只不过仍是拥有更高生活待遇的亲王而已,段位比亲王高了许多,但对皇帝来说,依然只是一个比亲王高级些的奴才而已,拥有”铁帽子王“并不代表拥有了权力。
❸ 清朝的爵位是如何划分的所谓的八大“铁帽子王”分别是什么
作者:延安大学闫红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清朝的爵位是世袭之号,分宗室和功臣两种。
一品武官的补服
宗室爵位:
1.和硕亲王、世子(亲王嫡子)。
2.多罗郡王、长子(郡王嫡子)。
3.多罗贝勒。(满族早期,贵族皆称贝勒。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其子侄八人分别为八旗旗主,称和硕贝勒,较其他贝勒为尊。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定宗室爵位等级,和硕亲王、多罗郡王下为多罗贝勒。人关以后定宗室十四等封爵,多罗贝勒列长子下、固山贝子上,为第五等。)
4.固山贝子。
5.镇国公。
6.辅国公。
以上为入八分,即准许使用“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这八种待遇。
7.不入八分镇国公。
8.不入八分辅国公。
9.一至三等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
10.一至三等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
11.一至三等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
12.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
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共十四级。因世子、长子候袭亲王、郡王,实际上只有12等。
铁帽子王
受封者在下一代承继时降一级,即亲王降为郡王,郡王降为贝勒,以此类推,且只限于一人承继。例外的只有所谓的“铁帽子王”,即清初所封的八大“铁帽子王”。(礼亲王、睿亲王、豫亲王、郑亲王、庄亲王、肃亲王、顺承郡王与克勤郡王,基本为努尔哈赤的近支子孙并在打江山时立下过汗马功劳。)他们的爵位为世袭罔替,世代均为亲王,并不降袭(但只限一人)。后来.雍正朝的怡亲王(十三阿哥允祥)及慈禧太后时期的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也加入了世袭罔替的行列,即12家“铁帽子王”。
自顺治七年(1650年)起,清廷实行王公贵族食俸制度,历经演化,宗室俸给共分21等,最高者亲王岁支俸银1万两,最低者奉恩将军岁支俸银1 10两,每俸银1两,兼支俸米1斛。
顶戴官翎
功臣世爵:掌于吏部验封司,授予汉员和西南民族等满蒙外其他民族人士。干隆十六年定制,功臣世爵为以下二十七等: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参考文献:
1.诸葛文着,《三天读懂中国文化畅销4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05,第221页
2.张政烺着,《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211页
3.金满楼着,《天命所终 晚清皇朝的崩溃》,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10,第123页
❹ 铁帽子王是什么,为什么和珅居然怕他,还下跪
铁帽子王是当初大青果进关的时候,封的功劳最大的八个异姓王,世袭罔替,继承不降等,不过最后延续没几代基本都被拿下了。
❺ 清朝铁帽子王有哪些特权好使吗
铁帽子”指的是世袭罔替,子子孙孙继承爵位,不受升降,不受历任皇帝的影响,永远享受爵位特权与福利。可以说,这个爵位的传承类似于皇帝的代代传承。所以,铁帽子王是清朝皇族至高无上的荣耀。
清朝建立三百年后,只有十二位铁帽王。其中八件是皇太极的作品
清朝中叶以后,雍正皇帝和咸丰皇帝先后颁授了另外四个勋章。
世袭贵族不必受降职的限制。后代可以享有与祖先相同的头衔。而且,除非他们犯了叛国罪和叛国罪,否则头衔不会被降职或剥夺,几代人以后头衔会恢复。
清朝铁帽王有多大权力?他可以直接动员军队!
用和硕王子代替好人
十二代王子的仪式已经传了十代了。世袭失败是铁帽子王享有的第一特权,也是这个名字的来源。
铁帽子王的第二个特权是有很高的职位。在普通人的家里,如果有一个学者能够升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那就足以自夸了。范进升职后邻居们和岳父的态度变化,足以说明他名气的价值。
如果你有一个高阶的官员,这将是一个伟大的成就,荣耀我们的祖先和后代。因为一个级别的官员有很高的等级和高贵的地位,我们通常使用“一个人和一个部长的极端”这个词。然而,即使他是一个等级官员,他的等级也低于一个铁帽子王。
清朝铁帽王有多大权力?他可以直接动员军队!
根据清朝官府轶事制度,铁帽王的头衔属于特级军衔,远远高于一级军衔。高阶公爵不如铁帽子王高贵。铁帽王基本上是满洲八旗的旗主,他们的地位在旗中也是最高的。
《铁牙铜牙纪晓岚》中有一段描写,生动地表达了铁帽子王的地位。何健与金泰的烟袋有裂痕,于是拿出满洲红旗的背景,想揍金达的烟袋。
清朝铁帽王有多大权力?他可以直接动员军队!
我从来没有想到,金大燕宝的祖先是正红旗的旗主,也就是和硕里岱山太子的世系。鹤壁甚至可以说是正红旗铁帽王的旗奴。
清朝铁帽王有多大权力?他可以直接动员军队!
当时,已经是军机大臣正一品的何丹和一等忠心的相公,不得不下跪向金泰保敬礼。即使他在街上乞讨,当他认出他时,他还是会跪下来。虽然这是虚构的,但铁帽王的崇高地位可见一斑。
铁帽子王享有的第三项特权是远远超过普通官员的终身工资。铁帽子王的年薪可达一万两银子和一万块卢米石。
按照康熙61年的平均米价,铁帽子王的工资可以换算成2.5万石大米,相当于现在的35.5万斤大米。如果说大米的平均价格是3元,那么今天它的价值就超过了1000万元。清代高官的年薪是银182两,鲁米90担。
这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收入了,但是一个铁帽王的薪水是一个高级官员的十倍多。
❻ 历史上的铁帽子王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的“铁帽子王”,是清代的一种封爵制度,铁帽子王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的如下特权
一是“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
二是俸禄优厚,岁俸银一万两,禄米一万斛。
三是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当然了,大饼是这么画的,具体怎么样,还得看皇帝的心情和个人表现,铁帽子王的后代也不乏被夺爵的历史记载。
(6)旗主铁帽子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历史意义
铁帽子王是好是坏,需要将其置于中国历史和清朝历史的具体环境中去分析。
首先,这一制度彻底结束裂土分封制度,可有效维护大一统政治。
《清文献通考》将宗室爵位之封列入“封建”条目,意味着将其类比为中国传统历史上的分封制度。周代以来,分封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但受封者封藩就国,往往拥兵自重,形成对抗中央的势力,更多是扮演一个造成割据战乱的消极因素。
与以往相比,清朝的封爵制度对诸王的约束显得简约而严厉。宗室诸王有封号而无封地,亦无属国,只能在京城王府居住,不得随意离开,他们不能到地方任职,无法干预地方政务,更不能掌握军队。宗室王公的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而且,清代宗室封爵,除非有特旨可以世袭罔替者,一般其爵位都只能逐代递减,待遇逐渐降低,使国家财政负担不致过重,也彻底消除了宗室诸王形成尾大不掉势力的各种潜在因素。
其次,就清代本身历史而言,世袭罔替的宗室分封制度,是树立中央权威、消除旗主政治的结果。
清初宗室诸王对中央的威胁不在于裂土分封,割据一方,而在于对八旗各旗当作私产加以控制,各拥旗众,可与中央分庭抗礼。
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随着部众日繁,努尔哈赤将投附和征服的女真人逐渐整编成旗。随着诸子侄、孙子长大成人,努尔哈赤像分家产一样将八旗分给诸子孙。当时后金所有军国政务全由努尔哈赤与八旗旗主讨论决定。努尔哈赤之所以这样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死后诸子相争,同室操戈,兄弟屠戮,希望用这种家产均分、八王共治的格局来维持政治平衡,防止个人专权。
然而,这种格局使后来继位的皇太极受到很大掣肘,不但每天上朝处理政务时要与其他三大贝勒一起“南面而坐”,而且要先给几位兄长施礼。皇太极曾抱怨自己“不过一黄旗贝勒而已”。更严重的是,几大贝勒各拥本旗重兵,相互间矛盾日渐尖锐,使新兴的满洲力量时常面临分裂危机。
由此,从皇太极继位到多尔衮摄政,再到顺治皇帝亲政,清初皇帝集权政治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提高皇室在八旗中的地位,削弱、阻断宗室旗主们的势力。不仅如此,清朝中央还极力弱化宗室旗主与各旗部众的关系,借鉴明朝的内阁、六部等官僚制度治理国家,取代八旗旗主政治。
八旗管理被纳入到国家的官僚体制中,八旗不再是宗室旗主私产,宗室诸王的利益也用封爵制度规范下来。所以,仔细梳理会发现,干隆时期确认的八大铁帽子王,代善、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豪格、岳托六人本身就是当初的旗主贝勒,至于后来分封的庄亲王硕塞是皇太极之子,帝室后裔,而萨哈廉、勒克德浑一系,也是皇室的忠实追随者。
总之,清朝对宗室管理之规范与严格大大超过以往朝代。然而,这种封爵制度毕竟是以保证满洲宗室贵族世袭特权为目的的,其落后性不言而喻,随着革命爆发,民国肇建,清代的铁帽子王便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铁帽子王-网络
❼ 清朝的铁帽子王有多铁呢
铁帽子王一点都不铁
或者说,铁的只是那顶帽子(爵位),而不是戴帽子的那个王。
所谓的铁帽子王,也就是世袭罔替的亲王。在清朝的爵位序列里,属于最高等级。非世袭罔替的亲王,基本都是恩封,也就是皇子们自然就是亲王,只是被封的早晚问题。
但恩封的亲王死后,其爵位自然降一级传给继承人,继承人就变成了郡王。郡王去世后,继承人就只能是贝勒。降到奉恩镇国公,也就不降了,也算某种意义上的世袭罔替。
但说到“世袭罔替”,就只能是从源头就没降过的铁帽子王才算。
铁帽子王的源头是来自功封,也就是因为功绩比较大,才加封了世袭罔替——爵位不必降级,永远是亲王。
直到干隆四十三年,干隆为多尔衮平反,才追封了世袭睿亲王、世袭豫亲王的爵位。至此,德昭之子修龄、如松之子淳颖,各自得到了一个铁帽子王爵位。
至于这两个人各自的先祖们,也因为他们的爵位变动,不断被变换着追封为信郡王、豫亲王、睿亲王。
这还不算完,当豫亲王传到修龄之子裕丰之时,又因为林清之变,裕丰有下属从乱之过,而被夺爵。爵位到了修龄的另一子裕兴头上。
可裕兴因为奸婢,以至婢女自杀,也被夺爵,幽禁。豫亲王的爵位就落到了修龄第五子裕全头上。
一个爵位,可以在有继承人的情况下,直接赐给旁支;得到爵位的人,也会因为犯法而失去爵位。
爵位是铁的,但得到爵位的人却没那么铁。
❽ 清朝八旗的旗主算不算铁帽子王
清朝八旗的旗主不一定是铁帽子王,姓氏不固定,旗主也不是世袭的。
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皇太极即为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有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 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 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镶黄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 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 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 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是辖84个整佐领又 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 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 皇后孝和睿,干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 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 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正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纯红而 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 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 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 口约11.5万人。着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 清干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也是正红旗人。
镶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请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红色镶 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 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 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 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正白旗
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 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在 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 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正白 旗是皇帝亲统旗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 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 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100—300人 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清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镶白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于分统,清末时的规模是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蓝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 邻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洁前 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 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 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 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
镶蓝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质色为蓝色镶 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 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 半分佐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 人。着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镶蓝旗人。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其制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八旗组织中蒙古旗与汉军旗的建立比满洲旗稍晚。清太宗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时,已有蒙古二旗的记载,称为左右二营。八年改称左翼兵和右翼兵。九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蒙古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编审,正式编为蒙古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汉军单独编为一旗,据考证是在天聪五年正月(一说天聪七年)。皇太极崇德二年(1637)分汉军为二旗,旗色玄青,四年分二旗官兵为四旗,七年正式编为汉军八旗,旗色与满洲八旗同。从明万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建立,直到清崇德七年才完成八旗组织三个部分二十四旗的组织建设,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个部分。
上三旗与下五旗八旗又有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区别。顺治七年(1650)底多尔衮死后,清世祖福临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由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清世宗雍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诸王及贝勒仅能控制其府属佐领。又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
八旗制度的特点
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实际上,清代兵有常数,饷有定额,随着满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并非所有满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后来披甲的人数占满族人口的比例愈来愈小。清太祖、太宗时期,八旗组织有较快的发展。入关前满洲八旗共309个佐领,又半分佐领18个;蒙古佐领117个,又半分佐领5个;汉军佐领157个,又半分佐领5个。八旗满、蒙、汉佐领共583个,又半分佐领28个。清统治全国之初,由于统一全国的战争需要,以及平定各地的反清斗争,满洲八旗发展迅速。康熙时满洲佐领达到669个,嘉庆时增加到681个。此后维持在这一水平上。蒙古佐领顺治时增加11个,康熙时又增加76个,雍正二年(1724)定制为204个。八旗制度建立时有蒙古人编在满洲八旗内,直到清末亦有蒙古佐领35个,又半分佐领2个,编在满洲八旗下。顺治十五年有汉军佐领206个,又半分佐领3个。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至258个,又半分佐领1个。雍正十二年定制为270个。此后,因八旗生计愈来愈困难,一部分汉军出旗为民。干隆五十五年(1790)汉军佐领减少到266个。此后终清不改。八旗官兵的额数,清末光绪、宣统时,实存职官约6680人,兵丁12万人。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为了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控制,同时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后顾之忧,更好地为清王朝效命,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与绿营共同构成清朝统治全国的强有力的军事工具,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八旗兵无论满洲、蒙古或汉军,均以营为单位,由都统及副都统率领,称作骁骑营,用于驻防或征战。并有炮营、枪营、护炮藤牌营,附属于汉军骁骑营。
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天命、天聪时期定王公爵止于贝勒,崇德元年始走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九等。顺治十年()增奉恩将军为十等。亦有异姓封王、公、侯、伯、子、男的,但汉人甚少。清代世职,太宗时与官名本多相同,顺治四年成为荣誉称号。干隆元年定民爵精奇尼哈番为子爵,阿思哈尼哈番为男爵,阿达哈哈番为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番为云骑尉。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壮丁原则上三年编审一次,分正户、另户、另记档案及旗下家人等。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清初定满汉不通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
❾ 在清朝的时候,铁帽子王爷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权利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在末年的时候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导致百姓们民不聊生,但是清朝还是出现过盛世的,例如“康乾盛世”就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封建社会中不管是哪个朝代都会有贵族,虽然每个朝代的制度不同,但是贵族在封建社会中是一直存在的,熟悉清朝历史的都知道,清朝有十二位铁帽子王,那么清朝的铁帽子王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铁帽子王究竟有多大的权力呢?
清朝的铁帽子王就是在爵位继承的时候不会降级,可以“世袭罔替”,铁帽子王手里是拥有一定权力的,但是还都是在皇帝的掌控之中。
❿ 清朝铁帽子王是一种怎样的爵位拥有什么权利
清朝最初的八位铁帽子王就是清朝的八旗旗主,最初的这些铁帽子王权力还是非常大的,八旗旗主的地位在清朝的地位原本就非常的高,所以铁帽子王还是非常有权力的,虽然铁帽子王都是王爷。清朝对宗室诸王的管理非常严格,即使是铁帽子王也有错必惩,动辄获咎,亲王、郡王的名号犹如铁帽子可以世袭罔替,但戴铁帽子的人可以随时更换,其实一点都不“铁”。
铁帽子王其实是清朝对对宗室的严格管理,随着辛亥革命爆发,清代的铁帽子王便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