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帽子类别 » 皇帝的帽子怎么来的

皇帝的帽子怎么来的

发布时间: 2023-02-18 21:11:39

⑴ 皇帝上朝头上戴的冕旒,有什么来历

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常能看到皇帝头上戴着挂有许多珠帘的帽子,其实这个帽子有个正式的名字,叫做“冕旒”。属于礼冠的一种,但却是最高规格的。而且那东西很重。

因为戴上这东西,走路太急,旒串就会前后摆动打脸;如果行姿七扭八歪,垂珠就会在帝王眼前左右乱晃;而如果坐在那里,不挺胸抬头,重心不稳,冕旒也会滑落。所以久而久之,就迫使佩戴者养成挺胸抬头,沉着冷静,器宇轩昂的风度。

这顶冠冕上下都充满了学问。冕板代表着天圆地方。十二串玉旒,代表皇帝的最高地位。玉旒遮面,提醒皇帝有些事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时由于玉旒一晃动起来便容易杂乱交错,所以也提醒着皇帝要保持庄重威严。塞耳提醒皇帝不可轻信谗言且该装聋时装聋。帝王之道、为君哲学在冠冕上充分体现了出来。

⑵ 宋代帽子为什么有两个长翅这帽子又是谁发明出来的呢

我们看古装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官员上朝的剧情,每个朝代官员所穿的衣服都是不同的,因为统治者的思想和喜好不同,所以讲究的习惯也就不同,但是在这么多朝代中,只有宋朝官员的帽子最特别,他们的帽子两边都有一根长翅延伸出来,这种帽子叫做长翅帽,其实在官员日常生活中是不会穿戴的。

据说这种帽子的由来还要追溯到赵匡胤时期,一般来说我们都认为朝廷上的氛围是十分严肃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皇帝也会有镇不住场的时候,毕竟这么多人在同一个地方,还都会有自己想要说的话,因此朝堂纪律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但正因为赵匡胤轻视武官,后来的皇帝都不敢违背先帝的命令。才导致朝中不满声渐大,发生了后来的"靖康之耻",外族入侵,朝中却毫无招架之力,甚至连皇帝都被掳走,这便是赵匡胤只顾及拉拢文官的后果,或许唐朝藩镇之乱是一个极端,但赵匡胤的做法完全是走了另一个极端,不过真正能做到深谋远虑、顾全大局的皇帝,在历史上又有几个?

⑶ 清朝皇帝戴的叫什么帽子,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清代皇帝在正式场合戴的有两种,吉服冠和朝冠。估计你说的是朝冠,有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不同于电视剧,实际上清代皇帝戴朝冠的时候很少,朝冠和朝服一般用于大朝会、祭天、祭祖、登基等重大场合使用,平时的正式场合多用吉服冠。中国古时候没有帽子一词,中原地区称“冠”,满族人称“顶子”,清代帽子样式设计既保留了满族服饰中的风俗,又沿袭了中国历代皇帝“崇尚黄色、衣纹云龙”的传统。下图为雍正像,左吉服,右为朝服。

⑷ 为什么君王上朝要戴有珠帘的帽子,平时却不带

其实这样设计主要有两点作用,第一个作用那就是有遮挡视线的作用,这个遮挡视线主要是遮挡这些大臣们的视线,为了能够不让这些大臣偷看皇上的脸上表情,从而来揣测皇上的意思,第二个作用那就是有着一个象征意义,就是说皇上不必太过于较真这些大臣们所犯下的小错误,如果太过于较真,反而会起到不好的作用,那样大臣们会认为你是一个比较小气的皇帝,这样一来人心就不会团结,所以说皇上的这个帽子上一般就用这些珠帘来挂着。这样一来,既可以让皇上看起来有一股神秘感,同时也有利于在朝廷之上的一种庄重和严肃的氛围。

毕竟身边如果总是有一群对自己了如指掌的人,那么也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说皇上为了能够让自己在朝堂之上营造一种神秘感,同时为了能够加强自己对这些文武大臣的管理,因此在自己的帽子上面进行了这种设计,这样一来,不但具有一种象征意义,同时对于这些大臣也有一种防范的意思。

⑸ 中国古代戴帽有什么讲究,古代皇帝帽子到底是什么样的

中国古代对戴帽十分重视。帽子在古代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装饰品,大多时候是用来显示身份、地位、修养,甚至学识的。所以不同的身份所带的帽子是不同的。

“冠”的本义是指帽子。古人把戴帽子看作十分郑重的事,男子成年时要“行冠礼”,二十岁左右开始正式戴帽子,表示已经成人。

帝王的冠冕是拥有最高权力者才可以戴的帽子,叫做冕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寻常人是不能佩戴的,否则就是杀头灭族的重罪,这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只有皇帝一个人才可以戴。

⑹ 皇帝为何戴个“门帘”帽子

它在皇帝的行为中起着规范的作用如果你头上戴着头饰,走路要稳,否则头饰会左右摇摆,撞到你的脸。然而,当你坐着的时候,你必须坐直,否则“门帘”会贴在你的脸上或者挡住你的视线,从而影响君主的形象。因此,戴“门帘”帽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皇帝的行走和坐姿,使其看起来更加优雅庄重,展现一个国家君主的风采。

第二个好处是有着一道珠帘遮挡,群臣是看不清皇帝的神色的这样增加了皇帝决策的神秘感和隐蔽性。皇帝通常都是国家最高首领,群臣在参见皇上的时候,通常也不可抬头观看皇帝表情,但这个还不够,还要在加上一道帘子,才更隐秘些,这也象征着皇权的尊严。

⑺ 清朝皇帝帽顶用什么做的

清朝皇帝帽顶是东珠宝顶。

清朝皇帝朝冠分为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

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用薰貂或黑狐毛皮制作,顶上加金缧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底层为底座,有正龙4条,中间饰有东珠4颗;第二、三两层各有升龙4条,各饰东珠4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饰东珠15颗。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

夏朝冠冠形作圆锥状,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作成,外面裱以罗,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织金边饰;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15颗,冠后缀东珠7颗。冠顶再加镂空云龙嵌大东珠金宝顶,宝顶形式与冬朝冠相同。

⑻ 古代帝王的帽子,各个朝代大有不同,那清朝帝王的帽子象征了什么

清代冠服中保留的民族特色与狩猎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内涵。如帝后朝袍上的马蹄袖、披肩领和皇后两肩所饰被称为“缘”的半月形装饰,分别象征着马蹄、弓和马鞍的形象,将满族骑射征战“马上得天下”的辉煌历史充分表现了出来。尤其是满族传统服装的箭袖,入关后虽然失去实际作用,但箭袖却作为满族的行礼动作(即满语中的“放哇哈”)得以保留。箭袖又称马蹄袖,平时挽起成马蹄形,一遇到行礼之时,敏捷地将“袖头”翻下来,然后或行半礼或行全礼。这种礼节在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已不限于满族,汉族也以此为礼,以示注重守礼。因此马蹄袖以遮手可御寒,挽起放下可行礼,既具有实用功能,又有很好的装饰效果,而被人们誉为“反映清代历史的象形文字”。清代帝王服饰正是这样,把传统特色与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而除了在服装的方寸之间,满、汉两种文化也得以在更广阔的天地和平共处。
大约在商朝,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到了汉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过冠帽就可以区分出一个人的身份和等级。汉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长冠、进贤冠、武冠和法冠等等。不同身份、不同场合所戴冠帽有严格规定,帝王在参加祭祀大典的时候要戴冕冠;在朝会和宴会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长冠是参加祭祀时官员所戴的冠帽。武冠是各级武职人员在朝会时所戴的礼冠;进贤冠专门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大典时所戴的大礼冠。外黑色,里朱色。冕顶有长方板,称为延,后高前低,略向前倾。延之前端缀有数串小圆玉,谓之旒。冕加在发髻上,要横插一长笄(簪),以别住冕。笄的两端绕颔下系一小丝带,谓之纮;又各用一条名叫枕的丝绳挂下一个绵丸,谓之纩,纩下端饰玉,谓之珎。因两珎正当左右两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纩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说前后各有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历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后,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专称皇帝的礼冠。《淮南子.主术训》:“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诱注:“冕,王者冠也。”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1)皇帝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冬用薰貂制作,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用黑狐毛皮制作,冠体上缀朱纬,长出冠檐,顶上加金缕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底层为底座,有正龙四条,间饰东珠四颗,第二、三层各有升龙四条,各饰东珠四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饰东珠十五颗。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梁二,在顶左右,檐下两旁垂带交于项下。
(2)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圆锥形,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用玉草(玉草产于东北,满族叫德勒苏草,进关以后,视此草为发祥之物)或藤丝、竹丝做成,外裱以罗,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石青色织金边饰;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外层缀朱纬,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金累丝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十五颗,冠后缀金累丝镂空舍林,有东珠七颗。冠顶部再加金累丝镂空云龙,嵌大东珠宝顶,宝顶形式与冬朝冠相同。
(3)皇帝吉服冠:冠形似朝冠,冬用海龙、薰貂、紫貂,上缀朱纬,冠顶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颗。满花金座有的是镶嵌宝石的。夏吉服冠也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编织,红纱绸裱里,石青织金缎或织金绸、纱缘边。上缀朱纬,顶满花金座上嵌大珍珠一颗。
(4)皇帝常服冠:冬为有折檐的圆形帽,满缀红缨、红绒结顶。用皮或青绒制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丝编织,红纱、绸里,石青织金缘边。上缀朱纬、红绒结顶。
(5)皇帝行服冠:冬行服冠形如冬常服冠,用黑狐、黑羔皮或青绒为之,满缀红缨、红绒结顶。夏行服冠形同夏常服冠。
(6)皇帝雨冠:冬季冠形为高顶式,前有深檐。夏季为平顶式,前檐展敞。按不同季节表用明黄色毡、油绸或羽缎制作,月白缎里。
(7)翎子:翎子分花翎、蓝翎、染蓝翎,花翎为贵,花翎即孔雀翎,又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三眼最贵。花翎原有例戴、赐戴之分。例戴如宗室贝子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镇国将军、辅国将军,戴单眼花翎。品宦例戴花翎的有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直省将军内大臣、各城参赞办事领队大臣、散秩大臣、武备院卿、上驷院卿、头、二、三、四等侍卫及前锋营、火器营、护军营、銮仪卫等满员五品以上、统领、参领、前锋侍卫、诸王府长史、散骑郎、二等护卫均戴单眼花翎,翎根缀蓝翎,插入用翠玉、白玉、碧玉、碧玺、珐琅、瓷等质材制成的翎管内,缀于冠后。双眼和三眼翎,就是拿两个和三个孔雀尾羽后梢的彩色翎斑垂直排列,连接而成。蓝翎是用鹖羽制成,蓝色无翎斑,故名蓝翎。染蓝翎是用靛蓝染天鹅毛而成。在明代都督江彬等就已在白红笠上植染蓝翎为饰,贵者三英、初者二英、最次者一英,已于前述。清代花翎以三翎为贵,但康熙时,因某皇子想戴花翎,康熙帝曾特赐五眼花翎;后福文襄公立大功,曾获四眼花翎,属于特例。皇室子弟年十二能赐射箭者,也给花翎,但无冠顶,名“空花翎”。清末汉人中李鸿章曾获戴三眼花翎,赐云龙补服。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获赏戴双眼花翎。当时汉人获封爵赐戴花翎及文臣兼提督巡抚衔者都得赏赐,这在清前期是很少有的。即宗室亲郡王为大臣者,也必奉旨恩赏才能戴花翎,如未奉旨擅自戴用者,要交宗人府议处。
皇帝朝冠分为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用薰貂或黑狐毛皮制作;夏朝冠形作圆锥状,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作成,外面裱以罗,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织金边饰;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镂空金佛”。
皇帝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龙四,馀东珠如其数,上衔大珍珠一。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缘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上缀朱纬,前缀金佛,饰东珠十五。后缀舍林,饰东珠七,顶如冬制。
吉服冠,冬用海龙、薰貂、紫貂惟其时。上缀朱纬。顶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红纱绸里,石青片金缘。上缀朱纬。顶如冬吉服冠。
常服冠,红绒结顶,不加梁,馀如吉服冠。
行冠,冬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绒,馀俱如常服冠。夏织藤竹丝为之,红纱里缘。上缀朱牦。顶及梁皆黄色,前缀珍珠一。
雨冠之制二:冬顶崇,前檐深;夏顶平,前檐敞。皆明黄色,月白缎里。毡及油绸、羽缎惟其时。

⑼ 古代皇上的帽子怎么做

以现存于明十三陵的明代万历皇帝金冠为例。金冠薄如蝉翼,用细如毫发的金丝编制而成,所以称“如翼善冠”。冠后突起部分叫“山”,上饰以“累丝”的二龙戏珠,造型生动,栩栩如生。金冠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拔丝、编制、堆累、焊接等工艺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⑽ 为什么古代的皇帝的头上要带那么重的帽子

这是皇冠,也称冕,是皇权的象征,冕前后垂的旒,比如在明朝,皇帝和亲王的规格不同,帝垂十二,王垂九,其余规格等同,是身份等级的象征。
古人对于“冠”十分重视,一旦加冠就意味着你成人,可以对全家、对国家责了。

从《明史》里摘了一句:
“冕,前圆后方,玄表𫄸里。前后各十二旒,旒五采,玉十二,珠五,采缫十有二就,就相去一寸。红丝组为缨,黈纩充耳,玉簪导。”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1411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1660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1104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1603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871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796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947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1353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666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