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帽子为什么黑色
㈠ 道教衣服的不同颜色各代表什么
教服饰
道服 分为常服和法服两大系列。常服主要有大褂和道袍。大褂袖宽一尺四寸,右腋开襟,有两飘带;中褂则多为对襟。道袍,又称“得罗”,与大褂相似,袖
宽一尺八寸以上,长短随身,青、蓝色,象征天色和东方青阳之气。法服有戒衣、法衣、花衣等。戒衣袖宽二尺四寸,长短随身,黄色,受戒时用;法衣是道教做
斋醮法事时,方丈、高功、经师等职司所穿戴的;对襟,长及踝处,无袖披,长短随身,根据职司的不同,所绣图案或颜色也不同;花衣,是持诵经典的高功、经
师做日常功课时所穿戴的服装,素净不绣花,只是衣与襟、领有颜色间配。??
道巾 道士所戴帽子的总称。有九种: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遥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阳巾。
道冠 道士所戴的“冠子”。通常有五种:黄冠、五岳冠、星冠、莲花冠、五老冠。
鞋袜 鞋有青布双脸鞋、青布圆口鞋和青白相间的“十方鞋”等。袜多为白布高筒袜,裤管装在袜筒内,不能敞着裤管。
冠服:道士平时穿戴的冠裳和免簪帔以及在斋醮仪式中穿着衣帔的总称。早期道教对于冠服之规定甚为简单,从南朝刘宋陆修静起,道士的冠服制度趋向严格,冠
服区别愈加明显。据南北朝《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卷五,对各类道士的冠服作了明确规定。书称:“服以象德仪形,道士女冠,威仪之先参佩经法,各须
具备如本法,不得叨谬。违夺算三千六百。”唐道士张万福《三洞法服科戒文》中的道士冠服分类已趋简化,按法派分为六类。
法服:道教神像以及高功和法师在斋醮仪式中所穿服饰的名称。道教法服源于中国古代祭祀礼仪的服饰规定,又与道教教义思想和服饰的时代流变有关。
道士诸巾
混元巾:象征混元一炁。是以黑缯糊制而成,硬沿圆帽。顶之正中留有一圆孔,以露发髻,现全真道士多戴此帽。
庄子巾:象征如庄子一样,无拘无束,超凡脱俗。亦称冲和巾,该巾下面为方形,上部成三角形,状如屋顶,帽前正面镶有白玉,便以正帽,象征品性端正。
老年道士多戴庄子巾。
纯阳巾:明朝《三才图会》称:“纯阳巾,又名乐天巾,顶有寸帛,襞积如竹简,垂之于后,曰纯阳者以仙名,而乐天则以人名也。”
九梁巾:类似纯阳巾。前顶平斜如尾面,排有九叠,九缝。道教奉九为极阳之数,一切修行最终目的。故九梁巾又象征道徒们对大道的向往。
浩然巾:清代道士闵一得在《清规玄妙》中说:“雪夜用浩然。”明代朱权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六中有雪巾的记载:“以玄色纻丝为之,以天鹅皮为里,
凡雪天严寒皆用之以护脑。”可见浩然巾即是雪巾。此巾象征道士的浩然正气。
逍遥巾:亦称荷叶巾,全真年轻道士多戴此巾。用块大方巾将挽好的头发包扎起来,留有两角虚于后背。走路时随风飘动,显示出道士逍遥自在。
三教巾:应该是王重阳祖师提出三教合一思想时所缝制。体现了道教的包融性,崇尚和平的宗教理念。道士受了中极戒就可以戴此巾。
一字巾:旧称幅巾,用青布做成布带,端头用优质木雕成太极八卦扣相互衔接。平时为了固定头边沿的短发所戴。该巾扣上为“混元圈”,散开为“一”,正
体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教义思想。
太阳巾:形如现代的太阳帽,主要是遮挡夏日阳光。不同的是,太阳巾是用蓝布做成。因全真道士挽发后要插簪子,便以佩戴,所以中间隆起的部分为三角形。
此巾在湖北使用者较多。
道士诸冠
黄冠:曾受初真戒者方可戴;三台冠,受过中极戒者可戴;五岳冠,覆斗形,上刻“五岳真形图”,必须受过天仙戒者方可戴;五老冠,莲瓣形,中绣五老像,
晚间做超度法事时,高功所戴;元始冠,是洞真法师、太洞法量和三洞讲法师所戴;芙蓉冠,大罗金仙所戴。
道士诸衣
法衣:道教科仪中高功法师各种穿着的统称。忏衣,道士在科仪中念经拜忏时所穿的一种法衣;绛衣,在大型斋醮法会中,高功法师所穿的一种法衣,穿时里衬
海青,其制两袖宽大垂地,双臂展开时,两袖和衣身合成四角形,两袖和衣身均绣有金丝龙纹;海青,为道士日常穿用,是用青布简单制作而成宽袖道袍。现今为了
穿着方便,夏天多穿白色对襟和斜襟两种道衣,多数以棉绸制做。
道人鞋袜
道人平时穿双脸鞋或十方鞋,用青布制做,鞋边沿剪有孔,再用白布将孔缝上或不缝,多为夏天穿。用高筒白袜套住裤管系上,以便进入殿堂避免体垢落地。
㈡ 道士随身佩戴的饰品都有哪些都代表什么
道教作为三大宗教之一,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我们印象中的道士都是来源于影视剧,道士们戴着黑帽子,穿着黑袍子,嘴里念念有词,手蘸着符水在黄色的纸上鬼画符。影视剧中到底有没有真实的还原我们古代道士的形象?道士身上都佩戴着那些物品呢?一般是有念珠、葫芦、干坤圈、道簪、慧剑,这些也是身为一个道士的必备用品。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道教也融入其中。宗教是古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寄托,以及无可奈何时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文学作品《红楼梦》中主要采用的也是道教的思想,什么“通灵之说、太虚幻境”,可以从中看出道教对于我国文化影响之大。
㈢ 大师傅的帽子很高是为什么
高,代表技术高
厨师的高帽子代表什么
厨师有一个可爱的形象是戴着高高的帽子,很多人都以为厨师的高帽子只为了通风透气,也有人认为是为了美观。其实不然,帽子的高度代表的是一个厨师的级别和水平,这是从西方舶来的习惯。
厨师的级别由低到高依次分为三级、二级、一级、特三、特二、特一烹调师。目前同行中分别用高、中、低三种帽子来代表上述级别,但国家对帽子的高度并没有具体的尺寸规定,一般由各单位自由掌握帽子的高度。
㈣ 道士帽带水滴和不带水滴的区别
和尚居家修行还是在庙修,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毕竟和尚的标志就是光头,但是在道教中,道士是否拜师及拜入道门,除了一身的青色服装之外,帽子也是识别道士是否已经拜师标志之一。 道士帽,亦称道巾 无论是在电视剧还是介绍道教文化的节目中,总是能够看到道士头上不是包着就一块布就戴着一帽子,很多人认为这只是道士服装的装饰物,殊不知,这小小的帽包含了很多道教文化在其中。 根据清朝闵小艮《清规玄妙》所记载,道巾共有九种,分别为唐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紫阳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及九阳巾九种。 而在日常生活中,常见道士所戴的道巾中除了包头的道巾之外,还有一种如古代瓦房般下斜的道巾,这两种被称为混元巾及纯阳巾,由于时代不同,道巾的名称也在变化。 道巾,有哪些道教文化的意义 首先,道巾并不是每个道士都有资格佩戴,而是必须进行拜师之礼之后才能佩戴;而在全真派中则明确规定,初入道观的道士是不能佩戴道巾的,只有在宫观做过苦力,拜师之后才能佩戴道巾。 第二,有些道巾有御寒作用,例如浩然巾在少数地方就会填充棉花,以起到抵挡风寒的作用。而纯阳巾则如古代房顶,中高两低,且两边斜面上有九条直线由顶一直到帽檐,“九”是数之极,在道教文化中有九转还丹之意。同时,道士所佩戴的道多由黑色为主有敬天,遵道的意思。 《清规玄妙》记载“玄者天也,头圆象天,天一生水,水色属玄,玄色几于道,以玄色顶于首者,尊道也。” 第三,佩戴道巾不可超过眉毛,道教人士也不可在没有佩戴道巾前提下进行宫观,更不可以光头进入。 对于道教而言,道巾除了卫生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拜师、寓意遵道的含义在其中,也是我们视别道士的一个标志。 彭祖活了八百岁,是因为采用了道家这种方法 道教阳神,到底是什么 道教这些禁忌,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㈤ 道袍颜色的讲究
道袍有蓝色、灰色、黄色、棕色,暗红色,形制为:直领,大襟,右衽,大袖收口,衣领缀有白色的护领,衣身左右开裾,前襟(大、小襟)两侧各接一片内摆,打褶后缝在后襟里侧。
道袍是明代极其流行和典型的一种便服,在明代由于道教为国教,上自天子下至士庶无比把道袍当做日常穿着的主要服饰之一。道袍形制为:直领,大襟,右衽,大袖收口,衣领缀有白色的护领,衣身左右开裾,前襟(大、小襟)两侧各接一片内摆,打褶后缝在后襟里侧。
道袍也分为常服和法服两大系列。常服主要有大褂和道袍。大褂袖宽一尺四寸,右腋开襟,有两飘带;中褂则多为对襟。道袍,又称“得罗”,与大褂相似,袖宽一尺八寸以上,长短随身,青、蓝色,象征天色和东方青阳之气。
(5)道士帽子为什么黑色扩展阅读:
道袍在明代的时候非常流行。几乎就是读书人的“标配”,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叫这种衣服叫道袍,因为读书人懂得的道理多。随着流行变化,道袍的衣身长短、袖子宽窄经常变化,到明末,袍服的“大袖子”已经发展到有些夸张的地步,衣短才过膝、拱手而袖底及靴。
道袍特点:
其一是“不与俗移”,也就是说不管社会上的人穿什么衣服,道士都保持自己的衣冠不变,这其实也是道士特立独行的人格的表现;
其二是“不异服”,穿的都是黄帝所制之衣冠,也就是汉族服饰,不穿其他的服饰。所以道教服饰千百年来,其实变动是不大的。
㈥ 请问在中国回族为什么有的戴白帽子有的戴黑帽子
回族年轻人戴白色的帽子,一些老人会戴黑帽子。
以下是回族的相关介绍:
回族“大分散,小聚居”格局集中表现在回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的分布上。回族自治地方一共有14个,其中,1个自治区,2个自治州、11个回族自治县(包括联合);其中1个自治区、2个自治州和6个自治县(回族自治县共11个,包括联合)。
全国有回族乡140个,西北地区只有37个,西南地区有28个,华北地区有27个,华东地区有12个,东北地区有5个,中南地区有31个。
值得注意的是,在183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大约有97个城市的主要少数民族是回族,尤其是东中部城市,回族占的比例更高。
以上资料参考网络——回族
㈦ 中国古代帽饰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古代“头衣”包括帽子、巾、幞、头、冠、冕、弁等。《说文解字》未收“帽”这个字,可见帽是出现于东汉以后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定义,有时和其他“头衣”外形相近,没有一个特别严格的界限,但一般说来,帽子是圆顶形的,能覆盖整个头部,且易戴易脱,为人们日常所戴。
我国戴帽子的历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人们都是戴帽子的,并且是皮帽子。只是后来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级制度的出现,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转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转而成了小孩的专用品。到晋代已经要求不是那样很严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实际上在三国时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宁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场合是不允许戴帽子的,而要按规定戴冠和帻等。
有趣的是,在汉族已不是很讲究的时候,作为习惯于戴帽子的少数民族,一面推行汉化制度,一面却严格要求不得戴帽子,还有人为此丢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见城里妇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袄的,就责备留守的任城王元澄,问他为何不管,元澄辩解说,戴帽子穿小袄的只是少数。孝文帝很生气,质问他:“你是否觉得全城人都应该戴帽子穿小袄呢?”结果将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员全罢免了,演出了我国历史上为帽子而丢官的一幕,可见戴不戴帽子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此事在《魏书》《北史》上都有记载。而据《宋书。礼志》记载,当时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渐以帽子为常服,这对推行汉化的北魏不啻是一个讽刺。由于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后,士大夫阶级也逐渐戴起了帽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后,由于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为人们日常普遍的一种服饰,并且和现代的帽子一样,容易脱掉。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现在一样,喜欢赶时髦,后周时独孤信打猎时帽子稍微斜了点,结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学他将帽子斜戴上,以为时髦。隋文帝杨坚未当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长有一肉瘤,怕人看见,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为时尚。帽子的类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突孙帽、大帽子、白纱帽、乌纱帽、皂帽等;唐宋时代有席帽、浑脱帽、毡帽、压耳帽、风帽、妇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结草帽、遮阳大帽、圆帽、鹅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毡帽、小帽、卷檐毡帽、皮帽、狗头帽、凉帽等等。它们因材质、形状等的不同,而分别具有防风、遮阳、保暖、美饰等功用。这其中最负盛名的乃是乌纱帽。
乌纱帽,顾名思义就是用黑色的纱制作的帽子。它不是严格的一类帽子,而是将凡是用乌纱制作的帽子都可称为乌纱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纱帽。宫官和官宦有戴乌纱帽的。隋唐时乌纱帽成为朝中官员的一般顶戴。到宋代,四脚幞头兴起,原来式样的乌纱帽逐渐废止,但由于幞头亦多用乌纱制作,故仍将幞头称为乌纱帽。宋代乌纱帽多为展脚,即帽翅平展,据说这样可以防止大臣们在朝上窃窃私语。在明代,官员戴的乌纱帽的定制是前低后高呈台阶形,两翅为牛舌形,宽寸余,长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样式者。由于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乌纱帽,故后世将乌纱帽作为官帽的代称。后世在舞台上出现的官员所戴的乌纱帽就是明代的式样。乌纱帽到清代即废止了。
㈧ 道士的帽子形状有啥说法没
巾是我国古代人民常用首服之一,指的是一种帽子。也有的人把巾误认为冠,释名》《的《释首饰》中:“巾,谨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这段话,说明了巾与冠的不同。巾为平民百姓之头饰,以与士大夫之冠相区别。巾始于先秦,乃一般百姓戴用之首服。直到东汉以后则贵贱通用。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流行,尤其士人十分偏好,喜其轻便。《晋书·舆服志》曰:“巾,以葛为之,形如帽而横着之,古尊卑其服也。”到了南宋,戴巾之风气更加普遍,就连朝廷的高级官员也以包裹巾帽为荣,冠帽之制渐衰。在清朝以前,巾作为首服,被历代沿用,并变化成多种类型。清朝刚入关的时候,下剃头易服之令,明朝的衣冠制度被废除。明遗臣金之俊为缓和民族矛盾,向清廷提出“十从十不从”的建议,被朝廷默许。其中有“儒从而释道不从”之条,因此只有道教才保留下我国明代以前的衣冠形式,所以有的学者把道教的服饰称之为活文物。
㈨ 道士法帽级别
道士法帽级别由四级组成:灰帽、白帽、黑帽、金帽。
灰帽:初级道士,初学道教的人士称之为灰帽。
白帽:中级道士,已经掌握一定的道教知识,可以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人士称之为白帽。
黑帽:高级道士,拥有深厚的道教知识,可以帮助他人解决更复杂的问题的人士称之为黑帽。
金帽:最高级别的道士,拥有极其丰富的道教知识,能够帮助他人解决最棘手的问题的人士称之为金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