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帽子类别 » 女道士头戴的帽子叫什么

女道士头戴的帽子叫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3-03 07:20:22

Ⅰ 道教衣服的不同颜色各代表什么

教服饰

道服 分为常服和法服两大系列。常服主要有大褂和道袍。大褂袖宽一尺四寸,右腋开襟,有两飘带;中褂则多为对襟。道袍,又称“得罗”,与大褂相似,袖
宽一尺八寸以上,长短随身,青、蓝色,象征天色和东方青阳之气。法服有戒衣、法衣、花衣等。戒衣袖宽二尺四寸,长短随身,黄色,受戒时用;法衣是道教做
斋醮法事时,方丈、高功、经师等职司所穿戴的;对襟,长及踝处,无袖披,长短随身,根据职司的不同,所绣图案或颜色也不同;花衣,是持诵经典的高功、经
师做日常功课时所穿戴的服装,素净不绣花,只是衣与襟、领有颜色间配。??
道巾 道士所戴帽子的总称。有九种: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遥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阳巾。
道冠 道士所戴的“冠子”。通常有五种:黄冠、五岳冠、星冠、莲花冠、五老冠。
鞋袜 鞋有青布双脸鞋、青布圆口鞋和青白相间的“十方鞋”等。袜多为白布高筒袜,裤管装在袜筒内,不能敞着裤管。

冠服:道士平时穿戴的冠裳和免簪帔以及在斋醮仪式中穿着衣帔的总称。早期道教对于冠服之规定甚为简单,从南朝刘宋陆修静起,道士的冠服制度趋向严格,冠
服区别愈加明显。据南北朝《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卷五,对各类道士的冠服作了明确规定。书称:“服以象德仪形,道士女冠,威仪之先参佩经法,各须
具备如本法,不得叨谬。违夺算三千六百。”唐道士张万福《三洞法服科戒文》中的道士冠服分类已趋简化,按法派分为六类。
法服:道教神像以及高功和法师在斋醮仪式中所穿服饰的名称。道教法服源于中国古代祭祀礼仪的服饰规定,又与道教教义思想和服饰的时代流变有关。
道士诸巾
混元巾:象征混元一炁。是以黑缯糊制而成,硬沿圆帽。顶之正中留有一圆孔,以露发髻,现全真道士多戴此帽。
庄子巾:象征如庄子一样,无拘无束,超凡脱俗。亦称冲和巾,该巾下面为方形,上部成三角形,状如屋顶,帽前正面镶有白玉,便以正帽,象征品性端正。
老年道士多戴庄子巾。
纯阳巾:明朝《三才图会》称:“纯阳巾,又名乐天巾,顶有寸帛,襞积如竹简,垂之于后,曰纯阳者以仙名,而乐天则以人名也。”
九梁巾:类似纯阳巾。前顶平斜如尾面,排有九叠,九缝。道教奉九为极阳之数,一切修行最终目的。故九梁巾又象征道徒们对大道的向往。
浩然巾:清代道士闵一得在《清规玄妙》中说:“雪夜用浩然。”明代朱权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六中有雪巾的记载:“以玄色纻丝为之,以天鹅皮为里,
凡雪天严寒皆用之以护脑。”可见浩然巾即是雪巾。此巾象征道士的浩然正气。
逍遥巾:亦称荷叶巾,全真年轻道士多戴此巾。用块大方巾将挽好的头发包扎起来,留有两角虚于后背。走路时随风飘动,显示出道士逍遥自在。
三教巾:应该是王重阳祖师提出三教合一思想时所缝制。体现了道教的包融性,崇尚和平的宗教理念。道士受了中极戒就可以戴此巾。
一字巾:旧称幅巾,用青布做成布带,端头用优质木雕成太极八卦扣相互衔接。平时为了固定头边沿的短发所戴。该巾扣上为“混元圈”,散开为“一”,正
体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教义思想。
太阳巾:形如现代的太阳帽,主要是遮挡夏日阳光。不同的是,太阳巾是用蓝布做成。因全真道士挽发后要插簪子,便以佩戴,所以中间隆起的部分为三角形。
此巾在湖北使用者较多。
道士诸冠
黄冠:曾受初真戒者方可戴;三台冠,受过中极戒者可戴;五岳冠,覆斗形,上刻“五岳真形图”,必须受过天仙戒者方可戴;五老冠,莲瓣形,中绣五老像,
晚间做超度法事时,高功所戴;元始冠,是洞真法师、太洞法量和三洞讲法师所戴;芙蓉冠,大罗金仙所戴。
道士诸衣
法衣:道教科仪中高功法师各种穿着的统称。忏衣,道士在科仪中念经拜忏时所穿的一种法衣;绛衣,在大型斋醮法会中,高功法师所穿的一种法衣,穿时里衬
海青,其制两袖宽大垂地,双臂展开时,两袖和衣身合成四角形,两袖和衣身均绣有金丝龙纹;海青,为道士日常穿用,是用青布简单制作而成宽袖道袍。现今为了
穿着方便,夏天多穿白色对襟和斜襟两种道衣,多数以棉绸制做。
道人鞋袜
道人平时穿双脸鞋或十方鞋,用青布制做,鞋边沿剪有孔,再用白布将孔缝上或不缝,多为夏天穿。用高筒白袜套住裤管系上,以便进入殿堂避免体垢落地。

Ⅱ 初学问道,道士的头巾有什么讲究

在道教的宫观里,人们常会看到道长们头上戴着或方或圆的“帽子”,身穿宽松的道袍,令人不禁产生飘飘欲仙的遐想。人们也许会好奇地问,到底道长戴的是什么“帽子” .它们又代表了什么意思呢.其实,它是道教徒特有的标志。在道教里,把它称为“道巾”。俗话说“道有九巾,僧有八帽”。那么道士的九巾,又到底是什么来历.九巾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九巾的来历
巾是我国古代人民常用首服之一,指的是一种帽子。也有的人把巾误认为冠,《释名·释首饰》中:“巾,谨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这段话,说明了巾与冠的不同。巾为平民百姓之头饰,以与士大夫之冠相区别。巾始于先秦,乃一般百姓戴用之首服。直到东汉以后则贵贱通用。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流行,尤其士人十分偏好,喜其轻便。《晋书·舆服志》曰:“巾,以葛为之,形如帽而横着之,古尊卑其服也。”到了南宋,戴巾之风气更加普遍,就连朝廷的高级官员也以包裹巾帽为荣,冠帽之制渐衰。在清朝以前,巾作为首服,被历代沿用,并变化成多种类型。清朝刚入关的时候,下剃头易服之令,明朝的衣冠制度被废除。明遗臣金之俊为缓和民族矛盾,向清廷提出“十从十不从”的建议,被朝廷默许。其中有“儒从而释道不从”之条,因此只有道教才保留下我国明代以前的衣冠形式,所以有的学者把道教的服饰称之为活文物。
至于道教的九巾之说,来源于清代中叶道士闵小艮的《清规玄妙说》。按照该书的说法,当时的九巾,有以下几种:唐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紫阳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九阳巾。
当代高道闵智亭道长着述的《道教仪范》一书中提到,自清末到现代最流行的九巾则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遥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阳巾。而清代以前的道巾,按明朝的《三才图会》记载,则有:纯阳巾、九转华阳巾、九梁巾、雷巾、幅巾、网巾等等。不难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的道巾和现代的道巾已经有所不同了。本文将为读者介绍常见的近代道巾。
九巾概述
1混元巾
为九巾之首。现代全真派道士多戴此帽。以黑缯糊成硬沿圆帽,中间开孔,以露出发髻。道巾多为方形,只有混元巾和一字巾为圆形。有的老修行说,这是代表道教混元一气的意思,故称为混元巾。考其出现的年代,在清代前,未曾见于记载。又因其型似清代官员所戴的帽子,于是有人推测,混元巾是由清代官员所戴的暖帽演变而来。笔者认为,道教在清兵入关后,依然不剃头,不改前明服饰,以示民族骨气。因此更加不可能模仿清代官员的帽子。至于此巾的来历,还有待道教界的诸位高道大德考究其历史。

2庄子巾
亦称冲和巾,南华巾。传说是南华真人庄子所制。估计此巾出现的年代比较早。该巾下面为方形,上部为三角形,状如屋顶。帽前正面镶有白玉,名为帽正,其一可以知道帽子是否戴正;其二代表了道教徒行为要端正的意思。全真派道士因年老,头发稀少者多喜戴此巾。也有正一派道士戴庄子巾的。因为庄子巾类似古儒巾,佩戴此巾,颇象南华真人一样无拘无束,自有出尘之表。

3纯阳巾
也有人称唐巾。按明朝的《三才图会》称:纯阳巾,一名乐天巾,颇类汉唐之巾。顶有“寸帛,襞积如竹简,垂之于后,巾上有盘云纹样。曰纯阳者以仙名,而乐天则以人名也。”这也是现存于北京白云观吕祖殿的明代吕祖像所戴之巾形状。通过名字可以知道,纯阳巾之意义,一为道教神仙吕纯阳,二为唐代文豪白居易。道教传说,吕纯阳祖师在成道前佩戴此巾。史料记载,此巾在明代十分流行,不仅道教徒戴,连儒者、生员士大夫子弟也戴。当代北方全真道的纯阳巾,形状甚似庄子巾。区别是纯阳巾后面有云头形装饰,而庄子巾则无。南方粤港澳地区全真道之纯阳巾,俗称“瓦坑帽”,帽形就是与《三才图会》所描绘的一样。

4九梁巾
古典小说中常有这样对道家人物的描写:“头戴诸葛九梁巾,身穿八卦道袍……”九梁巾,又称九阳巾。九梁巾形状为帽子前面有似屋脊一样的九条缝。道教中,九为最大数,又为阳数,代表天。所以戴九梁巾,代表着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包含了道教徒事奉上天的意思。也体现出《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宗教思想。现代正一派道士常戴九梁巾。
5浩然巾
一种用黑色布缎制成的暖帽,形如风帽。该巾在南方基本不使用,北方亦不多见。询问道中各位师长,才知在极严寒天气中才带此巾。相传唐代名士孟浩然常戴此帽外出,以御风雪。后士人皆仿效之,故称为浩然巾。亦称作“大风帽”。道教徒戴浩然巾,一是抵御风雪,二是纪念先贤。《长春真人西行图》中的邱祖所戴之帽即为浩然巾。另外,明代朱权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六中有雪巾的记载:以玄色丝为之,以天鹅皮为里,凡雪天严寒皆“用之以护脑”,不知此处的雪巾是否即是浩然巾。
6逍遥巾
也称荷叶巾。宋代庶人的一种巾子,开始叫花顶头巾,后士人甚至女性皆戴,并有两脚垂于后背,称为逍遥巾。宋代米芾《画史》中有对此巾的记载:“士子国初皆顶鹿皮冠弁,其遗制也,更没头巾…,乃去皮冠,梳发角加后,以入幞头巾子。中篦约发,乃出客去。覆如是,其后方有丝绢,作掠子,掠起发,顶帽出入…,又其后方见用紫罗为无顶头巾,谓之额子,犹不敢习庶人头巾。其后举人始以紫纱罗为长顶头巾,垂至背,以别庶人黔首,今则士人皆戴庶人花顶头巾,稍作幅巾,逍遥巾。”全真派道士出家不久,因发髻未能全部挽起,或夏天天气热时多戴此巾。戴起此巾,好像神仙一样,显得仙风道骨,格外逍遥自在。故命名为逍遥巾。
7三教巾
三教巾,顾名思义,应该是体现道教三教合一和三教平等,崇尚和平的宗教理念。可惜现在没有实物留下。其形状已不可考。笔者曾于此问题请教多位高道大德,皆言不知道。中国道教协会黄信阳副会长编纂的《道教全真必读》记载,只有受过中极戒者才有资格戴三教巾。有些老修行说,估计是王重阳祖师提出三教合一的时候所制。也有人认为清代有三教庙,于是推测此三教巾是否由此而来'在此只能留下悬念,留待以后为读者诸君补上。
16一字巾
又名太极巾,其形为一带,端头有木扣或玉扣,扣子一般刻有太极八封图形,所以叫一字巾或太极巾。也有学者认为叫幅巾的。据说是山居道士缠发之法,以丝织幅带裹发,以防山野树枝缠住。其实这种幅巾,应该叫网巾,是一种先从道士发明,后由明太祖推广至全国的帽子。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太祖一日微行,至神乐观,有道士于灯下结“网巾。问曰:此物何也''对曰:网巾,用以裹头,则万发俱齐。'明日有旨,召道士命为道官,取巾十三顶颁于天下,使人无贵贱皆裹之也。”
9一字巾
又名太极巾,其形为一带,端头有木扣或玉扣,扣子一般刻有太极八封图形,所以叫一字巾或太极巾。也有学者认为叫幅巾的。据说是山居道士缠发之法,以丝织幅带裹发,以防山野树枝缠住。其实这种幅巾,应该叫网巾,是一种先从道士发明,后由明太祖推广至全国的帽子。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太祖一日微行,至神乐观,有道士于灯下结“网巾。问曰:此物何也''对曰:网巾,用以裹头,则万发俱齐。'明日有旨,召道士命为道官,取巾十三顶颁于天下,使人无贵贱皆裹之也。”
小结
历史上的道巾,事实上远远不止九种。道经和史书上还记载有:角巾、紫荷巾、紫阳巾,雷巾、莲花巾、九转华阳巾等等。在明朝前,很多巾是道俗通用的。如纯阳巾、逍遥巾、网巾、纶巾、幅巾等。也有道教徒专戴的,如庄子巾、一字巾、九梁巾等等。但道教徒的道巾所用颜色皆为黑色,而一般世俗的巾帽则颜色不拘。因为道教崇尚青色,古人把黑色也分成青色的一种,戴黑色(青色)的道巾,代表着头顶青天。而且,道门亦称为玄门,黑色也称作玄色。作为玄门弟子,道士要尊道,所以顶于首,当然要戴黑色的道巾了。
由此看出,道巾不仅是标志着道教徒的帽子那么简单,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道教教理教义,如奉天敬祖、崇尚和平、成仙得道、逍遥自在等等的思想。此外还说明了道教作为中国传统的宗教,与中国的民俗生活确实是息息相关。现在有的道教徒对自己所戴的道巾,不知所然,殊不知所顶戴的道巾乃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道巾的研究,实际也是对古代巾帽的研究。现代道教界对古代道教的冠帽的研究还未引起重视。

Ⅲ 道士法帽级别

道士法帽级别由四级组成:灰帽、白帽、黑帽、金帽。

灰帽:初级道士,初学道教的人士称之为灰帽。

白帽:中级道士,已经掌握一定的道教知识,可以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人士称之为白帽。

黑帽:高级道士,拥有深厚的道教知识,可以帮助他人解决更复杂的问题的人士称之为黑帽。

金帽:最高级别的道士,拥有极其丰富的道教知识,能够帮助他人解决最棘手的问题的人士称之为金帽。

Ⅳ 请问道士头上戴的那顶东西叫什么名字

五岳冠

Ⅳ 道教正一派和全真派从服装穿戴上,怎么区分

从服装穿戴上区分,正一派道士多不蓄发,故而戴庄子巾。全真派规定道士必须大领蓄发,戴混元巾。

区别:

1、创始人不同。正一派是张陵,全真派是吕洞宾。

2、经典正一派是道德经、老子想尔注等道家经典,全真派除了这些,还有心经(佛教)、孝经(儒家),提倡三教合一。

3、道观正一派也有道观,但是不要求一定住道观,可以住家里。全真派要求一定住道观。

4、道士性别,正一派一般没有女道士,全真派男女都有,男的称乾道,女的称坤道,而且也可以住在一个道观里(分开住)。

5、饮食正一派可以吃肉,喝酒(但是牛,狗,乌龟,大雁不吃),全真派吃素,戒酒。

6、须发,正一派可以剪发,剃须。全真要求留发,蓄须。

7、正一派可以结婚,但是全真派不能结婚。

(5)女道士头戴的帽子叫什么扩展阅读:

1、全真道在阐发内丹学方面最是成绩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时期,只有全真龙门派一度“中兴”,其他道教派别,例如正一派,则大都衰落不振。全真教全面而深刻的继承了传统道家思想以外,更将科仪、戒律、符箓、丹药等道家文化瑰宝重新整理。

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两代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北、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广泛传播。

2、正一派有茅山、灵宝、清微、净明等诸派之分,但仍以天师道为代表,习惯上,天师道也称为正一道。宗坛江西龙虎山。符箓三山为龙虎山、茅山、阁皂山。正一道是中国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

网络-正一派

网络-全真派

Ⅵ 道士服饰有哪几种

道士服饰有六种,分别为大褂、得罗、戒衣、法衣、花衣、衲衣。具体如下:

1、大褂: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四寸,袖长随身。是最普通的一种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长及于膝者,称为“中褂”。现在多为窄袖,以便日常作务。皆为蓝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会典》云:“道士常服青”。

2、得罗:蓝色,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八寸以上,袖长随身。冠巾之后成为正式道士,方可着用此衣,为参加宗教活动之礼服。

3、戒衣:黄色,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二尺四寸以上,袖长随身。黄色属土,土可化育万物,戒衣采用黄色,除了示以庄重之外,寓有“道化万物,参赞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着用此衣。从前道教传戒制有“三衣”,以供领受初真戒、中极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别着用。

现在传戒是一次授完,所以仅用此种戒衣。

4、法衣:又称“天仙洞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有金丝银线绣的各种道教吉祥图案,如郁罗萧台、日月星辰、八卦、宝塔、龙凤、仙鹤、麒麟等。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道场为主的高功身着此衣。方丈在举行隆重祀典时穿着此衣,则为紫色。

传言道祖老子骑牛出关时“紫气东来”,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来的皇帝,亦多赐给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5、花衣:又称“班衣”。亦属法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面亦有各种绣花图案,但较天仙洞衣显得简洁,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众经师着用此衣。也有红色或黄色不带图案者,为做一般道场的经师穿用,称为“经衣”。

6、衲衣:亦称“衲头”。大襟,长及小腿。多层粗布缝制,显得笨拙厚重。过去云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时穿用,以御风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数道士还保存着过去代代相传的衲衣。

(6)女道士头戴的帽子叫什么扩展阅读:

道士服饰的组成部分:

道士服饰可以分为道巾、道冠、道袍、鞋袜、佩饰等五个部分。

1、道巾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并不固定。清代闵小艮《清规玄妙》记载的九巾,为唐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紫阳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和九阳巾。清末至今,变化较大,

现在流行的九巾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浩然巾、逍遥巾、荷叶巾、太阳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种。

2、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为木制,近世也有塑料制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为黄冠、五岳冠、星冠、莲花冠、五老冠等五种。

3、道袍

道袍为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长袍。可以分为大褂、得罗、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种。

4、鞋袜

道教徒所穿的鞋袜,有常见的几种样式。

1)圆口鞋:黑色,鞋口深,圆口。为一般道士日常穿用。

2)双脸鞋:黑色,圆口,鞋脸中间有两条突起的梁子,将鞋脸一分为二,故名。有的还在鞋帮部位饰以云头图案,显得超脱出俗。这是较为正式的一种道士鞋。

3)十方鞋:鞋口圆,鞋帮为黑白相间的条形图案。还有一种,是在鞋帮上面相间开洞,适宜夏天穿用。

4)麻鞋:古云“履”或“麻履”。是用麻绳编制的鞋,适宜夏天或下雨天气穿用。现在穿此鞋者较为少见。

以上几种鞋,在道教并无严格规定。现在道士,平时亦有穿用社会上出售的布鞋或运动鞋者。

5)云履:也叫“朝鞋”。鞋底较厚,鞋帮上衬以云头图案。为斋醮法坛上高功所穿。

6)高筒袜子:又称“高靿袜子”,俗称“白袜子”。白色,袜筒裹至膝下,用带子扎系。白色代表白云,象征遨游天界。道教规定,进入殿堂必须穿上此袜,如果没有,也必须把裤脚扎住才行。

7)道靴:高功法师在举行大型斋醮法事所穿的鞋,其制黑色高筒,白漆高厚硬底;云鞋,大型斋醮法事中高功所穿,其制彩锦浅帮,绣制云纹,圆头厚白底,多在高功踏罡步斗时所用。

5、佩饰

佩饰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种饰物用品。包括道簪、帽正、慧剑、佩剑、葫芦、鱼鼓、单瓢、拂尘、阴阳环。

Ⅶ 道士帽带水滴和不带水滴的区别

和尚居家修行还是在庙修,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毕竟和尚的标志就是光头,但是在道教中,道士是否拜师及拜入道门,除了一身的青色服装之外,帽子也是识别道士是否已经拜师标志之一。 道士帽,亦称道巾 无论是在电视剧还是介绍道教文化的节目中,总是能够看到道士头上不是包着就一块布就戴着一帽子,很多人认为这只是道士服装的装饰物,殊不知,这小小的帽包含了很多道教文化在其中。 根据清朝闵小艮《清规玄妙》所记载,道巾共有九种,分别为唐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紫阳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及九阳巾九种。 而在日常生活中,常见道士所戴的道巾中除了包头的道巾之外,还有一种如古代瓦房般下斜的道巾,这两种被称为混元巾及纯阳巾,由于时代不同,道巾的名称也在变化。 道巾,有哪些道教文化的意义 首先,道巾并不是每个道士都有资格佩戴,而是必须进行拜师之礼之后才能佩戴;而在全真派中则明确规定,初入道观的道士是不能佩戴道巾的,只有在宫观做过苦力,拜师之后才能佩戴道巾。 第二,有些道巾有御寒作用,例如浩然巾在少数地方就会填充棉花,以起到抵挡风寒的作用。而纯阳巾则如古代房顶,中高两低,且两边斜面上有九条直线由顶一直到帽檐,“九”是数之极,在道教文化中有九转还丹之意。同时,道士所佩戴的道多由黑色为主有敬天,遵道的意思。 《清规玄妙》记载“玄者天也,头圆象天,天一生水,水色属玄,玄色几于道,以玄色顶于首者,尊道也。” 第三,佩戴道巾不可超过眉毛,道教人士也不可在没有佩戴道巾前提下进行宫观,更不可以光头进入。 对于道教而言,道巾除了卫生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拜师、寓意遵道的含义在其中,也是我们视别道士的一个标志。 彭祖活了八百岁,是因为采用了道家这种方法 道教阳神,到底是什么 道教这些禁忌,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Ⅷ 道士帽为何叫阴阳帽

额…不太明白你的问题,首先,道士的帽子有很多种,常见的是庄子巾九梁巾混元巾一字巾这些,你说的该不会是端公法师戴的吧

Ⅸ 请问道士的帽子叫什么

道巾
道巾,即道人所带的帽子。根据季节的不同和道人得道的程度高低,道巾分为九种。如,受初真戒的道士,戴纶巾;受中极戒者,戴三教巾;受天仙戒者,戴冲和巾等。道巾全部用黑色布缎所做。道教认为,黑色在五行中对应水,水为道人所崇奉膜拜,“上善若水”,万世不竭。至于道巾的式样,也同道教的教义教规有密切联系,“一双风眼观前后,万法收来在内藏,七宝玲成皆有迹,昆仑顶上放毫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道巾的作用不仅在十防风御寒,突出道人特征,而且还有采天地灵气,纳岁月精华,包罗人间万象的特别功能。

Ⅹ 道士为什么戴着“唐僧帽

经常来道观里的居士信众们,可能会无意中看到道长们做科仪法事,在度亡道场之“炼度”科仪,会看到高功道长头上戴着一顶仿佛《西游记》连续剧里“唐僧帽”般的头冠,很多人会心里默默好奇,原来佛道果然是一家,不然道长们怎么也会戴着“唐僧帽”呢!

(影视剧形象)

实际上,和佛教无关,这顶“唐僧帽”的真正名字是五老冠,佩戴时围戴头部,无顶,呈莲瓣形,五片莲瓣上绘有“五方五老”神像,两边垂有两条剑形长带,上有神像图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样。

(五老冠)

所谓“五老”,指的是五方五老,即道教尊奉的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盘炀?、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盘炀?、中央黄帝玄灵黄老一?盘炀?、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盘炀?和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五?盘炀?,分别为东、南、中、西、北五方之天神。

五老冠和庄子巾、九梁巾等一样,是地地道道的道教服饰,只不过前者多为度亡道场中主坛高功所戴,并非日常服饰。

(“炼度”法事中佩戴五老冠的高功法师)

而之所以会让人误解五老冠为“唐僧帽”,这不得不说《西游记》这部连续剧对我们整整数代人的影响之深远,而实际上,“唐僧帽”名为五佛冠,也只有在重大法会时才会佩戴,而不会像影视剧中的大唐高僧般走到哪戴到哪。

同五老冠一样不为大众所了解的道教服饰中,还有太阳巾。

前几年,小编我随同几位道友云游时,正逢夏日,道友头顶太阳巾,路人纷纷围观,还有好事者自以为是,对旁人讲,“他们是韩国来的”,我和道友面面相觑,一脸尴尬。

(佩戴太阳巾的道友)

众所周知,韩国等东南亚地区同为汉文化圈,太阳巾作为我国明代很普遍的遮阳大帽,和茶道、围棋等相同,传播广泛,在韩剧《大长今》中便频频出现,而道教服饰一直延续了咱们汉文化传统,所以今天,仍然有道长会在夏日中佩戴太阳巾。

也请看过此文的朋友们,下次看到太阳巾时,会骄傲地对人说,这是明代我们祖先常戴的遮阳帽,后来才流传到韩国日本。

(网络资料图)

在道经《道书援神契序》中这样讲:“后世孔子徒之服随国俗变,老子徒之服不与俗移,故今之道士服,类古之儒服也。”

道教服饰,是道教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1411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1656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1104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1603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871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796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943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1353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666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