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帽子类别 » 清代戴的帽子叫什么

清代戴的帽子叫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2-28 23:04:10

Ⅰ 带漏斗帽子的清朝士兵叫什么

八旗骑兵。八旗是满族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正式创立。1601年初建时仅三旗:黑旗、白旗、红旗。1615年因“归服益广”将三旗析设为八: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合称八旗,统率满洲、蒙古、汉军。

Ⅱ 清朝皇帝戴的叫什么帽子,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清代皇帝在正式场合戴的有两种,吉服冠和朝冠。估计你说的是朝冠,有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不同于电视剧,实际上清代皇帝戴朝冠的时候很少,朝冠和朝服一般用于大朝会、祭天、祭祖、登基等重大场合使用,平时的正式场合多用吉服冠。中国古时候没有帽子一词,中原地区称“冠”,满族人称“顶子”,清代帽子样式设计既保留了满族服饰中的风俗,又沿袭了中国历代皇帝“崇尚黄色、衣纹云龙”的传统。下图为雍正像,左吉服,右为朝服。

Ⅲ 清末老太太戴的帽子叫什么名字

抹额,妇女束在额前的巾饰,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等,多饰以刺绣或珠玉。汉朝即已出现,明清时代比较盛行。其功能有三:一束发,二装饰,三防寒。起源于防寒,盛行于审美。

在古代,男女都用抹额。比如唐朝李贺描写武士的诗《画角东城》有云:“水花沾抹额,旗鼓夜迎潮。”宋朝军队中教官用红绣抹额,招箭班用紫绣抹额。直到清朝,男子剃发蓄辫,不必再用抹额。

明清时期的妇女不分尊卑、不论主仆,额间常系有抹额,尤其是北方更为普遍。这个时期抹额的形制有多种:用布条围勒于额;用彩锦缝制成菱形扎于额;用纱罗裁制成条状,虚掩在眉间;用黑色丝帛贯以珠宝,悬挂在额头;以丝绳编织成网状,使用时绕额一周系于脑后。

冬天所用的抹额另有特点,通常以绒、毛皮等厚实的材料制作;有的用绸缎纳以丝绵,外表饰以彩绣;富贵人家的妇女还缀上珠翠宝玉,两端则装金属搭扣,用时围勒于额,绾结于脑后。

抹额的长度一般在40-50厘米之间,最宽处11厘米,最窄处2.5厘米。其造型也有多种:等宽或者中间宽两端窄的梭形;两边上翘的波浪形;中间细长,两边稍宽并逐渐变尖的哑铃型;中间窄两边宽的八字形。

清朝抹额上绣有多种图案,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比如绣蝙蝠表示有福气,绣凤凰表示吉祥如意,绣牡丹表示花开富贵。还有很多装饰了福、禄、寿、喜等吉祥文字。

Ⅳ 清朝人戴的帽子

清朝人带的小圆帽子叫瓜皮帽也叫六合同一帽。


清代的瓜皮帽是沿袭明代的六合一统帽而来,又名小帽、便帽、秋帽。


特点:瓜棱形圆顶,下有帽檐,红绒结顶,有的内衬帽胎。帽胎有软硬两种,硬胎用马尾、藤竹丝编成。帽檐用锦,顶后垂有红缦。清中期还在帽上用捻金线施绣,加缀珠玉。瓜皮帽的款式也有微小变化,帽顶尖的叫做“盔衬”,毛皮做帽檐的叫做“困秋”,中浅而缺的叫做“兔窝”,胎软而能折叠的名“军机六折”。到清末,帽顶结子收小如豆大,结色用蓝,帽檐作多层重叠,有的重叠至七八层之多。


样式:

清代瓜皮帽的质料春冬用{缎,夏秋则多用实地纱,颜色以黑色见多,夹里用红,富者用红片金或石青锦缎缘其边。讲究点的人,也有在颜色和纹饰上与身上的袍褂配套穿的,正如当时《竹枝词》所云:“瓜皮小帽趁时新,金锦镶边窄又匀。”这种小帽式样很多,到清朝初年,在款式上虽然仍以六瓣合缝为之,但有平顶、尖顶、硬胎、软胎之别。

平顶大都做成硬胎,内用硬纸板为衬并絮以棉花。尖顶大都为软胎,取其便利,不戴时可折之藏入衣袋之中,日之“军机六折”。帽子又有“结子”,俗称“算盘结”,都用红色或黑色丝绒线编成,有丧则用黑色或白色。结子的大小也随时而变,一度崇尚樱桃般的小结,转而又流行大结。清末有以珊瑚、水晶、料珠等代替结子的,其结子小如豆粒.又重蓝色,戴时喜将帽子偏倾于前而半覆于额前。至宣统时,帽檐有重叠多至七八道者。

为区别帽子的反正,还要在帽缘正中靠下的地方,另缀一明显的“标志”,如四方形装饰物,此为“帽正”或“帽准”。帽正的质料取决于戴帽人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贵族或有钱的人,可用珍珠、美玉、玛瑙、翡翠、珊瑚、猫眼等各种名贵的宝石做帽正,更有用碧霞珠宝以炫其富贵与显赫者。一般人也可用烧篮、料器(玻璃)、小银片……等为帽正。当时的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八旗的纨绔子弟,为求美观,往往还要在帽疙瘩上挂一缕一尺多长用红丝绳做成的红穗子,称做“红缦”。

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开菊宴双美激新郎聆听言一心攻旧业”中,作者写安公子回到家里,就是换上“一顶片金边沿鬼子栏杆的宝蓝满平金的帽头儿,脑袋后头搭拉着大长的红穗子”。可见这种帽子的式样在当时还是比较盛行和普遍的。

Ⅳ 清朝官员头顶上带的帽子叫什么

清朝官员头顶上带的帽子叫花翎
清官员、贵族冠饰。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花翎有单眼、双眼、三眼(“眼”即孔雀翎毛上圆花纹)之别,除贝子、固伦、额驸因其爵位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外,品官须奉特赏始得戴用,一般为单眼花翎。
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贴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后干隆帝下明诏,不但上述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干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清朝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但干隆年间,许多人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乞翎,因此之后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三眼花翎。

Ⅵ 为什么清朝皇帝戴的帽子要叫做夏朝冠

夏朝冠

冠高14cm径28cm 冠顶高12.4cm

清代服饰制度,与历代各朝颇多差异,尤其是朝冠的形制,自皇帝至文武百官,上下一式,由元人的钹笠冠演革而成;至于用来区别官阶地位的冠顶,源自金人在帽上装饰顶珠习惯,元人袭用,至清初订定制度。

清代的夏朝冠,也称为凉帽,是由一种满洲人称为“得勒苏”的草杆编成,此草产在清人兴起的东北地方,清廷特称其为“玉草”;帽上面铺饰朱纬,顶平覆锦,植冠顶,冠额缀金佛,后饰舍林;冠形斗笠状,有短冠檐平敞。

这顶干隆皇帝御用夏朝冠的确定,是根据当年清廷收藏黄签上的记录,签条一面书;泰子壹号 高宗纯皇帝御用清凉绒缨朝冠一顶,另一面书;干隆四十三年上留。

﹝礼记﹞“冠义篇”中说:“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之圣王重冠”,可知冠在古来服饰制度中占有极重的份量、而这顶原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干隆'皇帝御用的朝冠,倍具历史价值与意义。

http://ke..com/view/858993.htm 网络介绍

Ⅶ 清朝皇帝戴的叫什么帽子,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清朝皇帝戴的叫夏朝冠。因为满族人前身是女真族,源自金人在帽上装饰顶珠习惯,再由元人的钹笠冠演革而成的。

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圆锥形,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是由一种满洲人称为“得勒苏”的草杆编成,此草产在清人兴起的东北地方,清廷特称其为“玉草”;帽上面铺饰朱纬,顶平覆锦,植冠顶,冠额缀金佛,后饰舍林;冠形斗笠状,有短冠檐平敞。

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外层缀朱纬,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金累丝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十五颗,冠后缀金累丝镂空舍林,有东珠七颗。冠顶部再加金累丝镂空云龙,嵌大东珠宝顶。

(7)清代戴的帽子叫什么扩展阅读

清代凡由内务府发交江南江宁苏州二府、浙江杭州府及两淮织造司、局织造的御用冠服、妃嫔暨皇子、公主朝冠朝服,均依礼部定式或皇上命题由内务府或如意馆画师绘制重彩工笔小样和墨线勾勒局部加彩的衣服裁剪大样,交总管太监呈皇帝御览。

或经内务府大臣直接审阅后连同批准件送发织造,织成匹料后再送到裁作、绣作、衣作分别在衣料上绣花、裁剪、缝制。

完成之后,凡上用者陆路运送进京,宫用者水运进京,于限期内送交内务府广储司的缎库验收,这些小样都附有白纸或黄纸墨迹题签,有些并署有画画者的真实姓名,如“臣沈振麟恭画”、“臣谢醇恭画”、“臣沈世俊恭画”等。

Ⅷ 清朝时宫里的格格和妃子头上戴的帽子是什么样的

那是一种发髻,大概演变流程
辫长盘髻 髻 清入关前。 小两把头 清初。高髻、平头 髻清中期。一字头清晚期
清初流行梳两个横长髻,形 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 头 ” 。
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经济发展,后妃 发式也出现了由小到大,由实用型向着美容、 美饰的审美型发展。到了干隆盛世的黄金时 代,清代宫廷处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国各地 的名贵首饰源源不断地贡进清宫,大大刺激 了宫廷后妃追求美饰的心理。但是,要这些 份量可观的金、银、玉、珍珠、宝石的首饰 戴在头上,“小两把头”发髻就显出许多不 足之处。于是,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 应运而生,而发式也随之有了改变。——发架有木制的,也有铁丝拧成的,形似横着的眼镜架。这 时 候 高 髻 开 始 流 行 了。随后又开始流行平头,谓 之“平三套”或“苏州撅。到清代晚期,清宫后妃又风行头套式的“大拉翅” 发型,也就是一字头的一种简单的说,“大拉 翅”就是一顶华丽的假发。 《清宫词》形容道:“凤髻盘出两道齐,珠光钗影护蝤蛴。城 中何止高于尺,叉子平分燕尾底。”慈 禧 头 带 大 拉 翅
《还珠格格》里面带的都是 典型的大拉翅
大拉翅取代了用发架梳的两把头,据说是慈禧的独创发明。

Ⅸ 清朝高官的帽子叫什么,级别帽子怎样分的

区分级别看帽顶的珠子材质顶戴,就是官员戴的帽顶。
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
清代“顶戴”分二种,一是凉帽,一是暖帽。凉帽,像斗笠样的是,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

Ⅹ 清朝皇帝 的帽子叫做什么

他的帽子要与衣服配套,分别为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1411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1660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1105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1603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871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796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947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1353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666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