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乔装戴什么帽子
❶ 帽子在古代不是谁想戴就能戴,古人戴的帽子象征什么
首先说一下,不是古人都爱戴帽子,帽子在古代不是谁想戴就能戴,也不是你想戴哪种就带哪种的。因为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古时贵族男子戴的帽子称为:冠。它的样式和作用与后世并不一样。
冠又是冕和弁的总称。冕,黑色,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先秦时期,天子和诸侯大夫在祭祀的时候都戴冕,所以有冠冕堂皇的说法。冠冕又是仕宦的代称,又被用来比喻居于首位。弁,也是一种较为尊贵的冠。有爵弁、皮弁。
古时贵族才能戴冠乘车,人戴冠,车有车盖,所以古人把“冠盖”作为贵人的代称,冠盖也作为仕宦的代称。
庶人,就是百姓,只能戴“巾”。《释名·释首饰》说:“士冠,庶人巾。”
❷ 古人的时尚单品大盘点,风靡大宋的“高筒短檐帽”—子瞻帽
我们觉得 时尚 跟风,追求同款,是现代才有的东西。但古代,早就有了引领潮流风向标的人才和趣事儿了。
咱们先从“头”开始说。
古人头上的帽子 时尚
原始时期:兽皮、树叶
封建 社会 :头巾
新旧《唐书》、《唐会要》记载,那时候头上戴的,叫“巾子”,是用硬布做的。这样一个硬布套在头上,不舒服。
巾子↑
后来有一个人,创造出了新的帽子,引起了一场帽子的 时尚 革命。
苏轼的发明史
1. 子瞻帽
背景: 宋朝元祐元年
地点: 开封
发明: “高筒短檐帽”——子瞻帽
吸睛程度: 围观!引人注目!
帽子详情: 黑色的乌纱做成,帽身很高,帽檐短。
优点: 中间是空的,比头巾透气
效果: 红遍大街小巷,众人效仿!
史料记载:
这说的就是逢年过节,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几乎没有人不戴这个“子瞻帽”的。
↑宋末元初赵孟頫所画《苏轼立像》,帽子即“子瞻帽”
2. 东坡帽
背景: 贬至惠州
发明: 竹笠升级版——“东坡帽”
竹笠↑
改良详情: 斗笠沿处加上一圈几寸长的黑布或蓝布
优点: 能把脸遮上,防止把脸晒着
受欢迎程度: 当地百姓下地干活必备
3.椰子冠
背景: 贬至海南
发明方式: 就地取材
材料: 椰子壳
效果: 当地百姓一致追捧
接下来说的这个人,他不是发明帽子,他是在帽子的佩戴方式上,偶然之间创造了 时尚 。
“ 歪帽 风流才子”独孤信
年代: 西魏、北周时期
职业: 将领
民族: 鲜卑族
史书记载: 仪容俊美,善于骑射
评价: 注重面貌形象
时尚 标杆: 当地的媳妇夫人都撺掇她们的丈夫按照独孤信的穿着来打扮自己
标签: 带货能力一流
外号: 歪帽风流才子
俗话说,“歪戴帽子斜穿衣,长大不是好东西”,但独孤信的歪帽戴法,还成为了当时人们争着模仿的榜样。这是为啥呢?
原因在此:
独孤信打猎晚归,慌张的骑着马要赶在城门关闭之前进城。风把他戴的帽子吹歪了,一直到进城,他的帽子还是歪的。
城里的老百姓看到,这大帅哥独孤信这帽子歪戴着,太个性了,太酷了!
第二天,就看见满城的男的,全都把帽子弄歪戴,没有一个是正的。
古人脸上的 时尚 妆容
现在女生化妆,都愿意看个视频,看谁画的好看,就学习谁的,古代其实也有好些个美妆博主。
古代“美妆博主”:薛夜来
领导: 曹丕
职业: 宫女
薛夜来画像↑
“美妆博主”起家史:
远远看见曹丕在灯下看书,薛夜来就想赶紧跑过去献殷勤,结果“咣”一下脸就撞在屏风上了,立马红了一大块,这块伤痕,却像晚霞快要散去一样好看。
于是宫女们就开始用胭脂模仿这个撞出来的红晕,还起了一个名,叫“晓霞妆”。这个妆容从两晋南北朝一路流传到了唐宋时期,后来就换了一个名,叫“斜红妆”。
好多诗里,都提到过斜红妆:
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元稹
枕破斜红未肯匀。——苏轼
古人的背包 时尚
朝廷大员“公文包”发明者:张九龄
姓名: 张九龄
职业: 宰相
领导: 唐玄宗李隆基
发明: 笏囊
唐朝的官员们上朝,都有个规矩,要手拿笏[hù]板。
持笏佩囊的唐代官员↑(山西太原金胜村唐墓壁画局部)
笏板的用途: 官员们在启奏皇帝时,两手合拢,举着一个长板子,向皇上禀告政事。
笏板的材料: 一般是用玉、竹片或者木板制成的。
笏板的用处: 概括记录一些上朝要禀告的事件
退朝回家时,官员们会将笏板插在腰带上,然后翻身上马,骑马就回家了,但是张九龄不行。为什么呢?
因为张九龄身体非常瘦弱,而且这个笏板还特别长。
史料有记载说:笏,长2尺6寸,中宽3寸。
张大人腰里插着这么长个板子,弯腰上马的时候一下子就卡住胸肋骨,他肯定使不上劲,上不去马啊。
那就让仆人拿着?行不通!
笏板是象征着官员地位和身份的东西,不能交给仆人,以免尊卑颠倒。
那怎么办呢?张九龄脑子一转圈,马上就有主意了。
处理方法: 制作一个笏囊,专门用来装笏板。
使用流程:
上朝时,夹着笏囊上朝。
朝堂上,把笏板从囊里拿出来面见皇上。
退朝后,笏板装进囊里头,交给等候在宫外的仆人。
好处:
彻底解决上不去马的尴尬
还不会影响尊卑等级
看着还挺利索
别的大臣一看:“宰相都这样做了,那咱们也学他吧”。
从此之后,用笏囊装笏板就成了上朝官员标配的 时尚 。
古人的 时尚 “潮鞋”
户外登山鞋发明家:谢灵运
朝代: 东晋
职业: 康乐公
外号: 谢康乐
爱好: 读书,作文章
成就: 开创了山水诗派
标签: 驴友。喜欢游山玩水,到各地去 旅游 。
谢灵运喜欢登山,但是装备不行,登起山来很困难。
东晋时期,人们脚上穿的是木屐。一个木板,前后一共有两个横着的槽,一个槽里插一块木齿。
容易不稳当,所以为了登山时保持身体平衡,谢灵运特制了一种登山鞋,是在木屐的基础上,改良了一下,改成了前后齿可以随意装卸。
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这个新型登山木屐果然好用,当时人们都争相效仿,给这个鞋专门起了一个名字,叫“谢公屐”。
直到唐朝,李白的偶像就是谢灵运,所以李白经常穿着自个儿偶像发明的谢公屐。
我们说了这么多古代 时尚 潮流,其实和我们现代很像。从古至今,我们穿衣是为了保暖,穿搭是为了好看。保暖是需求,好看是要求。其实,甭管您穿什么,用什么,是为了保暖还是好看,东西都放在自己身上。只要您穿的开心,用的高兴,那就是您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独有 时尚 。
❸ 汉代人带什么帽子
今天来说说男人,说说男人头上的东西——帽子。实际上,在秦汉时期,帽子也最入“衣”之列,管叫“头衣”,或者“元服”。所谓“元者,首也;冠者,首之所着,故曰元服。” 古人对冠颇讲究,如衣一样,等级明显,也是一种地位和身份的标志。冠的别名“冕”,就是大夫以上人所戴的帽子,一度是皇帝的专用帽,所以才有了“加冕”一说。老百姓一般是不能配戴帽子的,没有地位的男人只能如女人一样,戴巾帻(zé)。帻,古代的头巾,冠的代用品,“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这里根据《中国服饰画史》一书,一一列出汉代男人所戴的不同款式、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的帽子,让大家开个眼界,“学习”一下。记熟了,再看秦汉时期影视作品时心中就有谱,如果导演、服饰顾问弄出“张冠李戴”的笑话,你轻易就能辨识出来啦——爵弁赤黑色布做的帽子,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弁冕是冠的总称。 十二旒帝王才能戴的帽子。所谓旒就是悬挂的珠玉串饰,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戴的帽子称为冕,冕之前后有旒。以旒之数目的不同来分别。帝王旒最多,为12;诸侯9,上大夫7,下大夫5,士3。即《礼记·礼器》所云,“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汉制皇帝十二旒,白玉为珠。垂旒一表明等级,显示尊严;二遮当视线,令戴冠者目不斜视,表示不偏听偏信。 长冠又叫斋冠,其重要性仅次于冕冠,因为为刘邦亲自创造,又称刘氏冠。高七寸,宽三寸,一般以竹皮做骨架。为 祭祀宗庙时所戴的帽子,属于礼冠。委貌冠为“委曲有貌”之意,又名玄冠,以黑色的丝织特制成,与皮弁同制,上小下大,为大臣(卿大夫)上朝戴的帽子。建华冠乐人参加祭祀天地活动时所戴的帽子,上较大,下较小“以铁为柱卷,贯大铜珠九枚”,好像当年妇女用的一种盛丝的笼子。方山冠汉代祭祀天地时,宦官所戴的帽子,形制似进贤冠,以五彩彀为之。巧士冠皇帝侍者、宦官戴的礼帽,也是太监专用帽子。通天冠皇帝专用帽子,其他人不能戴,为皇帝上朝时的礼冠。始于秦,终于明,期间只有元代皇帝不用。 远游冠诸侯、官员外出游玩时戴的帽子,好比现在的休闲帽。形似通天冠。高山冠又名侧注冠,本为齐国国君之冠,汉时为中外来使者、客人拜见帝王时专用帽子进贤冠又名缁布冠,文官、读书人所戴的帽子,表明身份等级法冠本为楚王之冠,“秦灭楚,获其君冠,赐御史”。后来为秦御史及汉使者、执法者所戴的帽子。术氏冠即鹬冠,掌管天文的官员所戴的帽子武冠又名鹖冠、赵惠文冠,武弁大冠,为武将所戴的帽子。以金属做成,厚重、坚固,可以防兵器的砍击樊哙冠前殿司马、卫士所戴的帽子,也以金属做成,因此冠最早由汉时大将樊哙所戴,故名。樊哙鸿门宴时听说项羽意杀刘邦,就是戴着这种帽子,持铁盾闯入项羽军帐中的,立汉王一侧盯着项羽,最终使项羽放弃加害刘邦的计谋。却敌冠卫士所戴的帽子,制似进贤冠。前向四寸,后高三寸。 却非冠守卫宫殿的侍卫所戴的帽子,“戴之执事,以防伺非。制似长冠,下促。 从上面列出的一顶顶帽子来看,汉代的帽子是不能乱戴的,规制很多。刘 邦定下的规矩是,皇帝平常上朝要戴朝天冠,诸侯戴委貌冠,文官戴进贤冠,谒者、仆射戴高山戴,五官左右虎贲、五官中郎将、羽林左右监、虎贲武骑戴武冠,卫士戴却敌冠······看一看,如里你生活在汉朝,戴的应该是哪顶帽子?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三顶不适合你,一顶是通天冠,另一顶是十二旒,还有巧士冠。前两顶可能每个人都想选,但只有一人能戴,选了也戴不上;第三顶与前两顶相反,可能每个人都不想选,选了也不戴,也没有一人能戴——现在太监绝种啦,弄“巧”成拙不得。
❹ 唐朝男子戴的帽子叫什么
唐朝男子戴的帽子叫作幞头。幞头是中国古代,特别是唐朝的男子最常佩戴的“帽子”。幞头最初是古代男子用来裹发的四脚头巾,也就是折上巾,折裹头部时,每个人的折叠技巧不一,所以折好的幞头形状各异。隋朝时,礼部尚书牛弘上书朝廷,建议在幞头内设置骨架,罩在头上,以利于折出造型一致的幞头,后来发展成有骨架的乌纱帽。唐朝皇帝李世民穿常服时喜欢佩戴幞头。很快,人们开始效仿皇帝,幞头也成为唐朝最常见的“帽子”。幞头的种类也有很多,如唐朝期的软脚幞头;唐中后期的硬脚幞头。
❺ 唐代男子戴的帽子叫什么
唐代男子戴的帽子叫作幞头。幞头是中国古代,特别是唐朝的男子最常佩戴的“帽子”。幞头最初是古代男子用来裹发的头巾,后来发展成有骨架的乌纱帽。唐朝皇帝李世民穿常服时喜欢佩戴幞头。很快,人们开始效仿皇帝,幞头也成为唐朝最常见的帽子。
点击查看更多《穿越时空看文明:全景手绘中国史》
❻ 古代读书人戴的帽子叫什么冠 古代读书人戴的帽子叫啥名称
1、古代读书人戴的帽子有小冠、进贤冠、凉冠。
2、小冠:也称束髻冠,这是一种束在头顶的小冠,小冠多为皮制,形如手状,正束在发髻上,用簪贯其髻上,用緌系在项上。
3、进贤冠:也称儒冠,是在朝的文官所戴。
4、梁冠:梁冠多为在朝文官所戴。
❼ 古代女子戴在头上的斗笠还有一块纱巾叫什么
帷帽。原属胡装,最开始的样式叫幂蓠,一般用皂纱(黑纱)制成,四周有一宽檐,檐下制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其长到颈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网改短,亦称“浅露”。
据说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据记载帷帽为晋代所创,汉代并没有帷帽,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已经指出,但阎立本所创的昭君出塞影响很大,因而历代也错称为昭君帽,一直延续至今。
唐代永徽年间妇女戴起了“帷帽”。式样为一种高顶宽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带上薄而透的面纱。十分有趣的是现代闽南的惠安女头上的笠帽及装束都与那时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绝。西方妇女对带帽罩面纱的习俗也有了认同。
唐彩绘釉陶戴笠帽骑马女俑,带的就是帷帽。唐彩绘釉陶戴笠帽(帷帽)骑马女骑俑圆脸、阔眉、朱唇,头戴紧裹髻发的帷帽,帷帽之上加一顶时髦的笠帽,乳白色上衣外套带花边的黄色半袖,下着淡黄色条纹长裙,足穿尖头鞋,骑在一匹红斑纹黄马上,勒缰前视,神情悠然,高贵文雅。
窄袖袍服和间裙都是受胡风影响产生的装束,尤其便于骑马出行等活动,而帷帽是唐初非常流行的出行装备。可以说这尊戴笠帽骑马女俑是初唐时期仕女出行的真实写照。
唐朝时一个宽容、开放、自由的时代,妇女摆脱了立交的羁绊,可以经常外出,抛头露面,到郊外踏青游玩。听戏、看球、逛庙会,尽情玩耍,而且穿着、婚姻、表达感情都甚少受限制。
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妇女出门已经不再坐在轿子里,而是很神气地骑在马上,扬鞭策马,在街市奔驰穿行,享受自由的快乐。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众多骑马女俑形象正是唐代女性自由生活的真实写照。
❽ 汉朝古装中男的戴头上的叫什么
“冠”,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汉代的时候,冠的种类非常多。起初,发冠是套在束起的发髻上的一个罩子,人们戴发冠只是为了美观的需要
❾ 冕、冠、弁、巾——古人的帽子
冕,中国古代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员们戴的礼帽,后专指帝王的皇冠。
冠,本义是帽子,一种可以把头发梳理起来的东西,帽子的总称。
弁,古代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帽子。有皮弁、爵弁之分。
巾,平民百姓的头衣。就是头巾。如“羽扇纶巾”。
❿ 古代读书人戴的帽子叫什么冠
现在一般电视上的都是纶巾。事实上在古代文士或文官可以戴一下几种冠:
1 小冠(也称束髻冠)
这是一种束在头顶的小冠,小冠多为皮制,形如手状,正束在发髻上,用簪贯其髻上,用緌
系在项上,武官壮士则多饰缨于顶上,称为垂冠,初为宴居(在家便装)时戴,后通用于朝
礼宾客,文官,学士常戴用。
2 进贤冠(也称儒冠)
是在朝的文官所戴,冠上有梁为记,亦称梁冠,以梁的多少来分等级爵位,并可再衬巾帻,
如无巾帻与梁数,则为儒者戴用。
3 梁冠
梁冠多为在朝文官所戴,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
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梁冠为历代在朝文官所好戴。梁冠其形方,前低后高,后倾,有
围片,前开后合,冠形按〈三才图会〉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