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当官帽子上的那个叫什么
㈠ 古代君臣头上戴的是什么
皇帝头上戴的是: 九旒冕。“旒冕”是古代天子、诸侯在重大仪式上戴的前后坠有玉珠的礼帽,在古装剧中经常能够看到。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之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并非所有朝代的君主冠上都有珠子,更不要说后、妃了)
依照官位大小品级,有不同的规定。戴在头上的有: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国家重大祭祀典礼,庆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进朝贺年、冬至、皇帝生日、圣旨开读,进呈奏表等时候,都要戴上梁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线的多寡来区分。
二、乌纱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后高,靠后脑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长椭圆形的帽翅,帽内有网巾,束着头发。
三、幞头:是在重大的朝廷集会、奏事、谢恩时戴的,形体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缘左右有两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弯,再往左右弯。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长方体的帽子,又称方巾、角巾。明朝建国初年,做这种帽子的人,为了歌颂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勋,所以命名为“四方平定巾”,是读书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飘飘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顶、帽脊前后又各有一片长方形布披,随风飘动,所以叫飘飘巾。跟八仙中的吕洞宾戴的帽子一样,所以又称纯阳巾(纯阳真人是吕洞宾的道号),不过纯阳巾的前后帽顶布披有圈卷的云纹。有的帽披上也加块玉,脑后垂两条长带子。
六、东坡巾:苏东坡发明的帽子。长方帽子,戴成菱形状,摺线居中,两边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竖披。
其他尚有儒巾、平顶巾、汉巾、软巾、吏巾、二仪巾、万字巾、披云巾、网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时也加上披肩。
手里拿的是:
“笏”为古时大臣上朝时拿着的狭长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
(望采纳,谢谢)
㈡ 宋朝官员帽子两边的东西叫什么
这种帽子叫做长翅帽,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
长翅帽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
退朝后,他想出个办法,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
(2)古代当官帽子上的那个叫什么扩展阅读:
管帽的起源是在晋朝,当时发明出来的管帽,并不只是官员才能配戴,平民百姓皆可佩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管帽就成了朝廷官员才能带的帽子。
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
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㈢ 古代官帽子前面正中间有一块东西,那是叫什么
应该是配合官位等级装饰所用。
朝冠,顾名思义是上朝时戴的,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一品以下不能镶嵌冬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吉服冠,是穿着吉服时佩戴的官帽,也是平时官员戴的帽子,所谓吉服,是仅次于朝服的礼服,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型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顶珠的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554892.htm
本人查找多方资料均为发现有关 lz 所说的 官帽“凸起”为何物,故以为乃是饰物而。
以下有各朝代(文化时期)的官帽,lz可细看,如有发现 敬请告知,本也很好奇此为何物,隐约记得 乌纱帽 前端正中有一凸起扣状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28eee70100bwoh.html~type=v5_one&label=rela_prevarticl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28eee70100bwos.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
㈣ 清代官员帽子上的那个“顶珠”,究竟是什么
顶戴花翎,帽子最高处的“顶珠”,是清代官员身份的象征。
1.八品、九品——镂金
清代八品、九品官员都用镂花金顶。不同的是,八品用阴纹镂花金,而九品为阳纹镂花金。
2.七品——素金
七品官员,使用的也是金顶。不同的是,七品顶珠为素金。
3.六品——砗磲
4.五品——水晶
五品官员顶珠为水晶。水晶是无色透明的二氧化硅结晶,属贵重矿石。
5.四品——青金石
四品官员的顶珠为青金石,在中国古代称为“缪琳”、“金精”、“青黛”等。
6.三品——蓝宝石
三品官员使用的是蓝宝石,相比一品官员的红宝石,蓝宝石的产量和种类要多一些。
7.二品——珊瑚
8.一品——红宝石
㈤ 清朝顶戴花翎代表着什么,清朝官员品阶,从帽子上分辨
顶戴花翎分为“顶戴”和“花翎”两个部分,顶戴就是指官员戴的帽顶;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顶戴花翎是古代官员身份的象征,是奖惩的表现,映射了古代封建的等级制度。
清代顶戴的前身就是明朝曵撒冠.是明朝就有的东西.花翎缘于明朝武官笠帽上的羽翎.朝鲜武官也有花翎.也是学明朝.顶戴花翎明清两代一体相承的服饰体系
一品红宝石,红色透明!二品红珊瑚,红色不透明!三品蓝宝石,蓝色透明!四品青金石,蓝色不透明!五品水晶,白色透明!六品砗磲,白色不透明!七品素金顶!八品阴文金顶!九品阳文金顶!
衣服补子上区别最大。文官是各种飞禽比如一品仙鹤二品白鹭。武官就是走兽一品麒麟二品老虎。
总督为从一品,但如果是殿阁学士兼总督地方则是正一品。巡抚本身没有级别,是代天子巡视地方,但通常是右都御史兼巡抚地方为正二品。总督和巡抚理论上都是钦差大臣兼地方官职。省级地方,布政使为从二品,是地方最高官职,按察使为正三品,是布政使的附貮。专管河运或者几个州府的为道台,道台为正四品。府城为知府正五品,下设同知为从五品。州城为知州,正六品。县为知县,正七品。
而一品大员的红宝石顶珠,早期的红宝石,和现在的红宝石不一样,其实相当大部分是红色尖晶石,也有红碧玺的,这个在当时分的没那么细,蓝宝石也是,清后期,三品以下顶戴都改为玻璃,清朝以前确实用的宝石后来穷了,就用琉璃以及其他一些的东西代替,都成了玻璃和料子珠了。
所谓花翎,实际上是用孔雀的羽毛做成的,分为三种,分别为单眼花翎、双眼花翎与三眼花翎,这个一眼二眼其实就是指孔雀羽毛上的圆圈,其中三眼花翎最为珍贵与荣耀。
和珅才是双眼花翎,据说福康安是三眼花翎,李鸿章是三眼花翎,清史上不算最后瞎卖的那部分,真正得到三眼花翎的寥寥无几
而电视剧上可是动不动就赏三眼花翎,是不可能出现的,当时三眼花翎真物稀少,孔雀可不会根据需要生产花翎。所以皇帝赏花翎必须的想清楚,库内是否有物。
顶戴是真正品衔的象征,花翎只是一种荣誉。
㈥ 明朝官员帽子两边的东西叫什么
叫做 (翅)
㈦ 当官中有各种各样的官员儒冠是什么意思
“儒冠”本义是古代读书人戴的帽子,后用来代指读书人(知识分子)。
中国古代读书人有一套类似现代人“学生装”、“校服”、“博士帽”等专用装束,主要表现在衣襟和帽子上。长褂的边为黑色或深蓝色,穿上后交叠在前胸,称为“青衿”;与青衿颜色协调的帽子,能充分展现读书人的“文雅”称为“儒冠”。如图:
科举制度以后,官员一般都是“儒冠”出身,不同的是武官。武官要么是士卒出身,要么是武举出身。
㈧ 古代官帽子前面正中间有一块东西,那是叫什么
帽正,又叫帽准,俗称“一块玉”.吴语“准”、“正”音近,故曰“帽正”,属于帽子上的装饰物.多为正圆形,上大下小扁而平,底下有象鼻眼,缀在帽子前面,戴上的对准鼻尖,所以叫帽正.唐宋元三代已有流行,明清两代使用较多.即过去有德之士镶在帽子上的饰物,代表着正人君子以玉比德.
㈨ 清朝官员都会“顶戴花翎”,这花翎是什么东西
清朝官员礼帽的顶珠下有翎管,大多用白玉或翡翠制作而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标志,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这可不是一般大臣能够佩戴的。
就像电视剧里面动不动就出现赏赐花翎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就算是当时被宠上天的和大人也仅仅只是二眼花翎。花翎其实只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真正用来辨别品衔而是管帽上的顶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