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帽子是什么牌子的
㈠ 干隆帽子前的标志是什么,有着怎样的含义呢
干隆的冕冠前的这个标志,俗称金佛牌,官称金佛(或金佛头【满语拉丁拼写gin fo teo】),满语称之为舍林(满语拉丁拼写为serin),里面有佛陀雕像。这尊佛陀,很可能就是释迦摩尼。
历史流传下来的夏吉冠和清朝皇帝画像的冕冠还不太一样,下图清十二帝的冕冠所涉及到的夏吉冠要比真实的夏吉冠好看。
这张清十二帝的画像中,除了干隆、咸丰、光绪、宣统是暖帽外,其他帝王都是夏吉冠,他们的夏吉冠整齐划一,但不符合真实历史。不过,有一点很正确,那就是夏吉冠才有舍林和金花。福垊在开篇首图采用的就是干隆皇帝的夏吉冠画像,但实际上这张画像不太符合历史。
在光绪版《钦定大清会典图.第七函.卷五十七:冠服一》不仅明确记载了清朝皇帝夏朝冠(吉冠)前舍林和后金花的规定,差别就在于前后珠子的多少。舍林上的珠子有15粒,金花的珠子有7粒,这就让想到了旒冕的珠串规定。
福垊特别强调的是,冕冠前面有金佛头(舍林)后金花并不是皇帝独有,只要是皇族都有,像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都有。他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金佛头和舍林上的珠子多少。这个和明朝之前的冕旒珠串数目的多少非常相似。也就是如果,不看珠子数目,您还真不分清这人是皇帝还是贝勒呢!贝子之下的爵位就开始启用花翎来区分了。
㈡ 从清朝开始皇帝都戴宝塔形帽子,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清朝皇帝的皇冠称之为“朝冠”,来自于女真蒙古族传统贵族冠帽(造型来自于女真族蒙古族人民常带的斗笠),后经美化改造,美化造型来自于清朝的前身后金政权皇宫崇政殿(今沈阳故宫崇政殿),象征着后金王权。清朝和后金皇帝朝冠,分冬、夏、春秋三套。冬朝冠内为圆顶,上扎赤色缨7层长5寸。中立9龙镂空金顶7层,每层镶4分大东珠不等,共19颗。外环檐镶黑色貂熊皮毛,檐下为明黄缎搂海带。春秋朝冠与冬朝冠略同,为外檐改用黑尼。夏朝冠内以长白山青藤为框外裹白绫做斗笠状,上以金丝锦扎赤色缨15层长7寸,顶与冬朝冠同。为前后檐首有别,前檐为镂雕小金佛一尊外镶东珠莲座与八宝佛光,后檐为金制胥弥座上设金制神火文镶大东珠15颗,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其实说白了就是个豪华斗笠.
㈢ 古代帝王的帽子,各个朝代大有不同,那清朝帝王的帽子象征了什么
清代冠服中保留的民族特色与狩猎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内涵。如帝后朝袍上的马蹄袖、披肩领和皇后两肩所饰被称为“缘”的半月形装饰,分别象征着马蹄、弓和马鞍的形象,将满族骑射征战“马上得天下”的辉煌历史充分表现了出来。尤其是满族传统服装的箭袖,入关后虽然失去实际作用,但箭袖却作为满族的行礼动作(即满语中的“放哇哈”)得以保留。箭袖又称马蹄袖,平时挽起成马蹄形,一遇到行礼之时,敏捷地将“袖头”翻下来,然后或行半礼或行全礼。这种礼节在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已不限于满族,汉族也以此为礼,以示注重守礼。因此马蹄袖以遮手可御寒,挽起放下可行礼,既具有实用功能,又有很好的装饰效果,而被人们誉为“反映清代历史的象形文字”。清代帝王服饰正是这样,把传统特色与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而除了在服装的方寸之间,满、汉两种文化也得以在更广阔的天地和平共处。
大约在商朝,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到了汉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过冠帽就可以区分出一个人的身份和等级。汉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长冠、进贤冠、武冠和法冠等等。不同身份、不同场合所戴冠帽有严格规定,帝王在参加祭祀大典的时候要戴冕冠;在朝会和宴会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长冠是参加祭祀时官员所戴的冠帽。武冠是各级武职人员在朝会时所戴的礼冠;进贤冠专门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大典时所戴的大礼冠。外黑色,里朱色。冕顶有长方板,称为延,后高前低,略向前倾。延之前端缀有数串小圆玉,谓之旒。冕加在发髻上,要横插一长笄(簪),以别住冕。笄的两端绕颔下系一小丝带,谓之纮;又各用一条名叫枕的丝绳挂下一个绵丸,谓之纩,纩下端饰玉,谓之珎。因两珎正当左右两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纩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说前后各有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历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后,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专称皇帝的礼冠。《淮南子.主术训》:“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诱注:“冕,王者冠也。”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1)皇帝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冬用薰貂制作,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用黑狐毛皮制作,冠体上缀朱纬,长出冠檐,顶上加金缕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底层为底座,有正龙四条,间饰东珠四颗,第二、三层各有升龙四条,各饰东珠四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饰东珠十五颗。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梁二,在顶左右,檐下两旁垂带交于项下。
(2)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圆锥形,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用玉草(玉草产于东北,满族叫德勒苏草,进关以后,视此草为发祥之物)或藤丝、竹丝做成,外裱以罗,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石青色织金边饰;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外层缀朱纬,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金累丝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十五颗,冠后缀金累丝镂空舍林,有东珠七颗。冠顶部再加金累丝镂空云龙,嵌大东珠宝顶,宝顶形式与冬朝冠相同。
(3)皇帝吉服冠:冠形似朝冠,冬用海龙、薰貂、紫貂,上缀朱纬,冠顶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颗。满花金座有的是镶嵌宝石的。夏吉服冠也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编织,红纱绸裱里,石青织金缎或织金绸、纱缘边。上缀朱纬,顶满花金座上嵌大珍珠一颗。
(4)皇帝常服冠:冬为有折檐的圆形帽,满缀红缨、红绒结顶。用皮或青绒制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丝编织,红纱、绸里,石青织金缘边。上缀朱纬、红绒结顶。
(5)皇帝行服冠:冬行服冠形如冬常服冠,用黑狐、黑羔皮或青绒为之,满缀红缨、红绒结顶。夏行服冠形同夏常服冠。
(6)皇帝雨冠:冬季冠形为高顶式,前有深檐。夏季为平顶式,前檐展敞。按不同季节表用明黄色毡、油绸或羽缎制作,月白缎里。
(7)翎子:翎子分花翎、蓝翎、染蓝翎,花翎为贵,花翎即孔雀翎,又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三眼最贵。花翎原有例戴、赐戴之分。例戴如宗室贝子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镇国将军、辅国将军,戴单眼花翎。品宦例戴花翎的有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直省将军内大臣、各城参赞办事领队大臣、散秩大臣、武备院卿、上驷院卿、头、二、三、四等侍卫及前锋营、火器营、护军营、銮仪卫等满员五品以上、统领、参领、前锋侍卫、诸王府长史、散骑郎、二等护卫均戴单眼花翎,翎根缀蓝翎,插入用翠玉、白玉、碧玉、碧玺、珐琅、瓷等质材制成的翎管内,缀于冠后。双眼和三眼翎,就是拿两个和三个孔雀尾羽后梢的彩色翎斑垂直排列,连接而成。蓝翎是用鹖羽制成,蓝色无翎斑,故名蓝翎。染蓝翎是用靛蓝染天鹅毛而成。在明代都督江彬等就已在白红笠上植染蓝翎为饰,贵者三英、初者二英、最次者一英,已于前述。清代花翎以三翎为贵,但康熙时,因某皇子想戴花翎,康熙帝曾特赐五眼花翎;后福文襄公立大功,曾获四眼花翎,属于特例。皇室子弟年十二能赐射箭者,也给花翎,但无冠顶,名“空花翎”。清末汉人中李鸿章曾获戴三眼花翎,赐云龙补服。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获赏戴双眼花翎。当时汉人获封爵赐戴花翎及文臣兼提督巡抚衔者都得赏赐,这在清前期是很少有的。即宗室亲郡王为大臣者,也必奉旨恩赏才能戴花翎,如未奉旨擅自戴用者,要交宗人府议处。
皇帝朝冠分为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用薰貂或黑狐毛皮制作;夏朝冠形作圆锥状,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作成,外面裱以罗,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织金边饰;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镂空金佛”。
皇帝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龙四,馀东珠如其数,上衔大珍珠一。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缘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上缀朱纬,前缀金佛,饰东珠十五。后缀舍林,饰东珠七,顶如冬制。
吉服冠,冬用海龙、薰貂、紫貂惟其时。上缀朱纬。顶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红纱绸里,石青片金缘。上缀朱纬。顶如冬吉服冠。
常服冠,红绒结顶,不加梁,馀如吉服冠。
行冠,冬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绒,馀俱如常服冠。夏织藤竹丝为之,红纱里缘。上缀朱牦。顶及梁皆黄色,前缀珍珠一。
雨冠之制二:冬顶崇,前檐深;夏顶平,前檐敞。皆明黄色,月白缎里。毡及油绸、羽缎惟其时。
㈣ 清朝官员的帽子有两种样式,有什么区别
1、含义不同
暖帽属于清代服饰,多为圆型。
清代官员夏日所用官帽。凉帽的形制,无檐,形如圆锥,俗称喇叭式。
2、特点不同
暖帽的形制,多为圆型,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也有用呢制、缎制及布制的,视其天气变化而定。颜色为黑色为多。皮毛之类也有分别。最初,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其下则无皮不用。
凉帽材料多为藤、竹制成。外裹绫罗,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黄色等。上缀红缨顶珠。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
左为冷帽,右为暖帽。
(4)故宫的帽子是什么牌子的扩展阅读:
暖帽中间还装有红色帽纬,或以丝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装有顶珠,材质多以红、兰、白、金等色宝石。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
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
凉帽的形制,无檐,形如圆锥,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竹制成。外裹绫罗,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黄色等。上缀红缨顶珠。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
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戴凉帽的官吏。
㈤ 清朝皇帝的帽子上会有一个牌子,这个牌子到底是来干嘛的
说起清朝皇帝想必大家脑海中都会出现皇帝穿着黄色龙袍,带着红色帽子,帽子上还有个小牌子,清朝的服饰还是很有辨识度的,而且出现在电视剧中的频率也比较高。今天我们也是要来聊一下清朝的服饰,在古代,等级制度划分得比较严明。在服装上也是有所体现,皇帝穿什么颜色,什么款式,绣什么图案都是有规定的,而且必须和别人不一样,只此一身。还有官员的服饰平民的服饰也是区别很大的。
旒以五彩丝线为,每旒穿有赤、白、青、黄、黑五色的玉珠,一共有十二颗,用五彩丝线穿起来,五彩丝线上面有结,可以使玉珠之间相隔一定距离。板下为长条形玉衡,是为了让这些饰物能更好地粘在帽子上,玉衡两端垂充耳一对,充耳用玄紞系黈纩和白玉各一颗。冠武是皇冠的主体部分,它大致呈圆筒形,一股是用竹丝编成的,再用黑色的纱包裹上,就是我们常说的乌纱。
㈥ 清朝人带的小圆帽子叫什么
清朝人带的小圆帽子叫什么?
六合一统帽。
清朝官员头顶上带的帽子叫什么
清朝官员头顶上带的帽子叫花翎
清官员、贵族冠饰。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花翎有单眼、双眼、三眼(“眼”即孔雀翎毛上圆花纹)之别,除贝子、固伦、额驸因其爵位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外,品官须奉特赏始得戴用,一般为单眼花翎。
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阶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贴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后干隆帝下明诏,不但上述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干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清朝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但干隆年间,许多人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乞翎,因此之后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三眼花翎。
清朝官员的帽子有两种样式,有什么区别?
清朝的官帽和其他朝代不同。官帽分为激帽和凉帽两种,暖帽为冬春所戴,凉帽为夏秋所戴。暖帽为圆形,有一圈向上反折的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帽纬,帽顶有顶珠。凉帽无檐,形如圆锥,用白、湖蓝或黄色罗为表。红纱绸为里,帽表也缀以红色帽纬。
顶珠即顶戴,俗称“顶子”,用不同材料辨识官级:一品红宝石,二品珊瑚,三品蓝宝石,四品青金石,五品为水晶,六品砗磲,七品素金,八品阴文镂花金,九品为阳文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关品。
顶珠下有翎管,用以安插翎枝。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所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有单眼、双眼和三眼之分,眼多者为贵。眼是指孔雀毛上的像眼睛似的鲜明者。一个就一眼。蓝翎无眼,是六品以下、在宫里的侍卫官员戴。也可给低阶军官。贝子和固伦额附用三眼。皇室亲贵和和硕额附戴两眼。五品以上内大臣,军中统领参领戴单眼。亲王郡王贝勒不戴,后也有。道光年间捐官,花翎蓝翎可由捐而得。
清朝时官员戴的那种锅盖帽子学名叫什么
顶戴,帽子后面的孔雀毛叫花翎。锅盖样子的是夏天戴的,是凉帽。
清朝官员帽子后面的东西叫什么?
叫清翎枝,分为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是低等地方官员和宫中的侍卫和太监们所带,花翎是身份的象征,不是一般人可带的,一般是皇亲国戚、朝廷重臣以及战功赫赫的人。花翎又可分为几个等级,相征不同的身份
清朝皇帝上朝时穿的衣服是龙袍,那么他的那个帽子,和他肩上的那个东西叫什么?
关于提问
肩上那个叫:披领
头上帽子叫:朝冠
清朝皇帝上朝时穿的衣服叫朝服或者是叫朝袍,和龙炮不是一回事是有区别的。
朝袍和龙炮:
清代皇帝的朝服也叫朝袍。它与龙袍的区别在于:一,龙袍无披领而朝袍有披领;二,龙袍为衣裳相连属的四开裙袍,而朝袍则为上衣下裳不相连属的裙式袍。皇帝的朝服分为冬朝服和夏朝服二种。冬朝服是皇帝在秋冬季里朝、祭之时所穿的柿蒂形、圆领、马蹄袖披肩右衽、衣裳不相连属的下裳为裙式的礼袍。皇帝的夏朝服,大致形式雷同于冬朝服,是皇帝春夏季里朝祭时所穿的朝服,唯其色其制稍稍有别于冬朝服。夏朝服之色仅明黄、蓝、月白三种,其功用场合皆同于冬朝服
朝服是皇帝所穿的主要礼服。那它和龙袍有什么区别呢?清朝皇帝龙袍和朝服的区别在于龙袍没有披领而朝袍有披领,披领就像是披肩一样的大领子;龙袍为衣裳相连的四开裙袍,而朝服则是上衣和下裳并不相连的裙式袍子。在皇帝衣服的设计上,清朝的统治者融合了,满汉两族的特点。汉族帝王所穿的是传统的长袍宽袖的礼服,而清代的皇帝朝服保留了具有满族少数民族特色的披领和马蹄袖,而上衣下裳也是我国服饰的普遍特点。
披领
清代官服。其样式两隅略呈尖锐状,冬季用紫貂或石青色加以海龙缘镶嵌,夏季用石青加片金缘边制作。文武官员、内外命妇及皇帝穿朝服时配用。
朝冠
清朝皇帝的皇冠称之为“朝冠”,来自于女真蒙古族传统贵族冠帽(造型来自于女真族蒙古族人民常带的斗笠),后经美化改造,美化造型来自于清朝的前身后金政权皇宫崇政殿(今沈阳故宫崇政殿),象征着后金王权。
表述不清的地方请追问,有帮助的话望采纳
清朝皇帝登基时的帽子叫什么
冕旒,天子是十二旒,清朝时废废冕旒。
清朝皇帝戴的叫什么帽子,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清代皇帝在正式场合戴的有两种,吉服冠和朝冠。估计你说的是朝冠,有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不同于电视剧,实际上清代皇帝戴朝冠的时候很少,朝冠和朝服一般用于大朝会、祭天、祭祖、登基等重大场合使用,平时的正式场合多用吉服冠。中国古时候没有帽子一词,中原地区称“冠”,满族人称“顶子”,清代帽子样式设计既保留了满族服饰中的风俗,又沿袭了中国历代皇帝“崇尚黄色、衣纹云龙”的传统。下图为雍正像,左吉服,右为朝服。
清朝皇帝戴的叫什么帽子,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清朝皇帝的帽子跟前朝的有很大不同,号称叫夏朝冠,是这个形制:
那么这个跟斗笠一样的东西是满人自己的发明吗?不,来看看下面几个图,这些都是明代的杂役俑:
清朝的服装,大概除了厂字襟这一形式,没有什么是自己发明的了。其他都从明代官吏、军丁、杂役、女子服装演化而来。其中尤其受兵丁、杂役、女子的服装影响较大。大概这几种身份,也是满人在明代真实地位的写照。
㈦ 故宫干隆的画像皇冠为什么是黑帽子,和清朝其它皇帝的都不同,
呵呵,干隆那个戴的是冬朝冠,其他戴的是夏朝冠。你看他们的衣服也不太一样,实际上是季节不同,所以穿戴的不一样。
皇帝朝冠分为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 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用薰貂或黑狐毛皮制作;夏朝冠形作圆锥状,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作成,外面裱以罗,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织金边饰;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镂空金佛”。
现在能看到的干隆画像基本上都是戴冬朝冠的了,我以前有一张干隆画像书签,就是戴的夏朝冠,现在很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