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头饰和帽子
① 什么叫有意味的帽子
在中国大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中,长期以来居住着以动物毛皮为衣的鄂伦春人。鄂伦春人的衣服几乎都是用狍子皮做成的,秋冬时用秋冬季捕获的狍皮,毛长而密,皮厚结实,防寒能力强,夏季穿的皮衣选用夏季捕获的狍皮,因为这时狍皮毛质疏松短小。
在鄂伦春人的狍皮衣物中,有皮袍、皮袄、皮裤、皮靴、皮袜、皮手套、皮围裙、皮坎肩等,连肩上背的包,都是狍皮做成的。在这些皮衣物中,最有特色的是狍头帽。狍头帽是用完整的狍子头的毛皮做成的,传统制法是将狍子头皮剥下来,晒干之后,涂上捣碎成糊状的兽肝或拌水的朽木渣,卷起来,闷上一两天,令皮板上的脂肪等附着物变软发酵,再将朽物刮掉,反复揉搓,直到皮子柔软。眼眶部位需要缝上两块黑皮子,当作眼睛,再把两只耳朵割掉,换上狍皮做成的假耳朵。这样,一顶惟妙惟肖的狍头帽就制成了。狍头帽用假耳,完全是狩猎的需要——孢头帽是最好的诱惑猎物的装饰。当猎人隐藏在树丛中时,只有帽子显露在外,野狍子常会以为是同类不加提防,很容易就出现在猎人的视线中,便于猎人捕获猎物;如果狍头帽上是真耳朵,连其他猎人都被迷惑了,那就极易被误射。
同在中国东北生活的达斡尔人也爱以动物头皮做皮帽,只不过不限于狍子头皮,也用狐狸山瑶族独特的头饰皮和狼皮。同居于中国东北,世代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以南茂密的森林、草原及河谷地区的鄂温克族人也戴兽头帽,他们除了选用狍子头外,还用犴头和鹿头,风格粗犷而又逼真自然。以真兽头做兽头帽可说是东北游牧民族的一个服饰特色,这与他们从事与狩猎相近的经济活动是分不开的。
帽子,因为在整体服饰形象中居于最高位,因而格外受到重视,往往集中体现着服饰文化。有的记载着民族的起源,有的显示着人们的聪颖,有的关注当地的气候,也有的标志着着装者的社会地位或经济条件。总起来看,人们都在帽子上发挥着艺术的天赋,无论体现什么,都忘不了表现美。
裕固族的白毡帽像一个倒置的喇叭,“喇叭口”向外延伸,形成圆形帽檐,上面有两圈黑色丝绦,“喇叭嘴”向上竖立起来形成帽顶,顶上装饰着各种花纹,最具特色的是缀着红缨穗。据说这种帽子是为了纪念裕固族历史上的一位女英雄,她为了族人的幸福,与魔鬼搏斗至流尽最后一滴血,红缨穗代表着她流的鲜血。
聚居在云南红河等地的彝族姑娘,都有一顶心爱的鸡冠帽。这里也有一段故事。传说一对恋人为了寻求幸福和光明,为了解救乡亲于黑暗当中,他们高举火把去与魔鬼搏斗。可是不幸落入魔掌。后来,姑娘机智地逃出,在老人指点下,让公鸡高叫,将太阳唤出,驱除了魔鬼。姑娘救活男友,众乡亲也见到了光明,摆脱了黑暗。人们认为公鸡能给人间带来吉祥、光明、平安和幸福,也为了永世不忘公鸡的救命之恩,便做成鸡冠帽戴在姑娘的头上。除彝族外,云南的哈尼族、白族少女也喜欢戴鸡冠帽。其形态、风格大同小异。
柯尔克孜族的帽子也有着一段传奇。古时候,有一个勇敢贤明的大王,发现在战斗中因为本族人衣帽不一致,部队杂乱无章,而且也不易辨认。于是,他召集各部,下令用40天时间,给战士们设计好一种统一的帽子,这种帽子,既要像一颗光芒四射的星星,又要像一朵色彩斑斓的花朵,既要像一座白雪皑皑的冰峰,又要像一座绿草如茵的山坡,既能躲避雨雪,又能防止风沙袭击。39天过去了,始终没有设计出令大王和民众都满意的帽子。到了第40天,一位谋臣的聪明美丽的女儿设计出了一种带装饰性的白毡帽,大王非常满意,下令所有军民戴用,从此传留至今。这种帽子用羊毛毡制成,平顶或尖顶四棱的卷檐形,帽檐左右两边各开一个口,使帽檐形成前后两半,同时上卷,可以遮雪避雨;如将前檐垂下,可以遮蔽阳光;两檐同时垂下,可以防止风沙。柯尔克孜人将这种帽奉为圣帽,平日不戴时,要把它挂在高处或不易被人碰到的地方。不能随便抛扔,更不能用脚踩踏,也不能用它开玩笑,认为这些都是不吉利的。
古代的蒙古贵族妇女戴一种高而大的帽冠,后来这帽冠已不限于贵族妇女,民间每逢喜庆节日或大典时,普通妇女也戴。这种冠是以桦树皮围合,30~50厘米高,顶端呈四边形,外用彩绸包裹,缀以珠片、琥珀和孔雀翎或山鸡羽毛等。冠上其它装饰都可以随意加减,惟独飞禽羽毛不可少。除此之外,姑娘们还讲究扎裹围巾,一般用一米多长的布或绸缎在头上缠绕。由于地区和年龄的关系,缠绕方式有些差异。
信仰伊斯兰教和东正教的民族,都格外重视帽子,甚至说每天都离不开帽子,因为根据教义,不戴帽子走在外头是对天的亵渎,出现在长辈面前是对长辈的不敬。其中回族以白布无檐小圆帽为主,与黑布帽一起,作为“礼拜帽”,即做礼拜时戴的帽子。由于回族信仰宗教时有教派的关系,因此帽子造型有五角、六角、八角的区别,甚至还有硬盔帽。女人的盖头、围巾的颜色也因教派、地区和年龄的关系而有所不同。由此可见,服饰关联着文化,尤其是首服,往往直接与宗教信仰有关。
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人多信仰伊斯兰教,男女老幼基本上没有不戴帽的,远比回族普遍。维吾尔族的小帽子非常漂亮,不仅织花精致,造型多样,同时还有许多戴帽的讲究,如要根据地区、性别、年龄和场合,戴不同种类的花帽。可以这样说,维吾尔族的花帽和他们的歌舞一样着名,既是族人的日用品,又是传统的工艺品。花帽的样式多,上面的图案也很美,有的深地白花,素静雅致,有的繁缛富丽,花卉中穿插着小鸟,密至几乎不留空隙,还有的沿圈有数朵小花,更讲究的是用金银线联缀珠穗成花卉图案。
② 帽子有几种
帽子的种类:
1、按用途帽子有几种分,有风雪帽、雨帽、太阳帽、安全帽、防尘帽、睡帽、工作帽、旅游帽、礼帽等。
2、按使用对象和式样分,有男帽、女帽、童帽、少数民族帽、情侣帽、牛仔帽、水手帽、军帽、警帽、职业帽等
3、按制作材料分,有皮帽、毡帽、毛呢帽、长毛绂帽、绒绒帽、草帽、竹斗笠等。
4、按款式特点分,有贝雷帽、鸭舌帽、钟型帽、三角尖帽、前进帽、青年帽、披巾帽、无边女帽、龙江帽、京式帽、山西帽、棉耳帽、八角帽、瓜皮帽、虎头帽等。
(2)什么是头饰和帽子扩展阅读:
1、棒球帽:主要是美国棒球队的球员在比赛时多数都是要戴一个棒球帽的,所以很多fans也会戴自己喜欢的球队的帽子。是市场普及率最高的一种款式的帽子;棒球帽的工艺;棒球帽对材质和LOGO工艺要求较小,制作简单,拼接撞色还有辅料搭配灵活;显着标志就是弯帽舌。
2、运动帽:主要是进行体育运动时佩戴的帽子,款式较多,一般是用比较轻薄的面料制作,拼接较多;对质量要求比较高;LOGO有绣花,印花,胶章!
③ 帽子是头饰吗
是头饰,跟衣服搭配好了,就会锦上添花。
④ 请问她的头饰叫什么
喀秋莎
(这里的喀秋莎可不是火箭炮....)
喀秋莎是一种女仆头饰,是女仆的重要标志之一,来源于托尔斯泰的《复活》中的女主角的名字,以前多是帽子,现在多是蝴蝶结,兽耳或者带有蕾丝装饰的发箍和发带。
⑤ 头饰的各族头饰
人类使用头饰的时间是很早的,而且都和装饰有关。中国汉字中的“美”字,其实就是一个戴着头饰的人。其头饰也许是一个羊头,有两只角;也许是两根长长的翎毛,因而有人说“美”字“像头上戴羽毛装饰物的舞人之形”。其实,这种情形在古代民族和现代少数民族中都经常可以见到。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戴头饰的历史,而且都以不同的形式流传到现代。
我国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县现在是佤族聚居区。就在这里的勐董河下游两岸陡峭的崖壁上,保存着我国最古老的崖壁画之一沧源崖画。沧源崖画共发现十个画点,清晰可辨的人物图像七百余个。其中,凡是形体较为高大的人物图像几乎都有头饰(有的还有尾饰),而且头饰非常突出,有的头饰的长度甚至超过人体本身的长度。沧源崖画中的头饰,多为牛角、鹿角、牛尾、鹿尾、虎尾、鸟羽等物,尤以牛角头饰为多。这种情形,和某些古籍中对云南少数民族的记载是完全一致的。《云南志》说;“望苴子蛮……衣短甲,兜上插牦牛尾,驰突如飞,其妇人亦如此。”《宋史·蛮夷四》说:“使者衣虎皮颤裘,以虎尾插首为饰。”此外,明清时期编纂的多种志书,对基诺族、景颇族等,都有“首戴骨圈,插鸡毛,缠红藤”之类的记载。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的头饰于此可见一斑。
现代的首饰,材料单纯得多,仅限于某些贵金属如金、银以及金银之类的合金仿制品和翡翠、玉石、钻石、宝石、珍珠、珊瑚、流浪等。近年来,虽也开始制作塑料、陶瓷首饰,但普及度较低。相对来说,少数民族所佩戴的头饰,其所用材料要丰富得多,而且也不一定追求名贵,而是就地取材,因时制宜。概括起来,世界少数民族用作头饰的材料大体可以区分为这样三类:动物类、植物类和矿物类。动物类除上面已经提到过的兽角和羽毛外,还有兽骨、兽牙、贝壳、蛋壳、蟹爪、马爪等,甚至还有某些小动物。植物类头饰有花朵、树叶、竹片竹管、木片木棍、苔绒等,甚至还有成只的水果。矿物类头饰物有各种砾石、石珠、石片或金属如铜、铁、金、银等。可见,少数民族的头饰物是十分多种多样的。稀奇古怪,但也是十分丰富多彩。
我国少数民族的头饰和其他首饰和体饰一样,以银为主。同时,还有金、铜、锡等金属,玉、松石、珊瑚等非金属材料,羽毛、兽角、兽牙、花朵、竹筒、木片等动植物材料和绒球、丝穗等棉毛制品。头饰的形式有簪、钗、箍、圈、梳、珠、牌、扣、泡,有的干脆就是银元和钥匙。蒙古族无论男女,头发上都饰以宝石、珊瑚、碧玉,女的插银簪。西北土族也常以珊瑚、松石作头饰。新疆的柯尔克孜族妇女发盖上饰银元、铜珠;而未结婚的姑娘则在帽子上饰以珠、穗和插三至四根猫头鹰、雪鸡羽毛;老年妇女则在发辫上坠银元和钥匙。塔吉克斯坦人常在帽沿上饰以银链,已婚妇女的发辫上却缀白纽扣和丝穗。塔塔尔族的头饰则是旧银币和金属牌。锡伯族的头饰较为丰富,尤以新娘为甚,戴头箍、插簪子和鬓钗,戴花。满族入关前也主要以花为饰,入关后银饰十分繁多。西藏的门巴族女子饰彩色珠串,男子则在帽边用孔雀羽毛围扎,十分雄壮美观。塔巴族头插竹签、银签,戴珠串,插鸟翎。羌族插银或钢打制的簪、钗。白族则插银或玉的头辔。傣族妇女除银钗外,还喜欢插色彩鲜艳的塑料梳子和戴鲜花或塑料花。苗族头饰均为银制,十分丰富突出。布依族插银发簪。水族喜欢在头上插梳子。仡佬族除一般的银簪外,还有一种白银发饰,专门戴在头上。壮族妇女一般都使用银针、根簪。瑶族、畲族的银制头饰都十分突出。高山族与其整个服饰相配合,戴羽冠、角冠、花冠和银冠。 藏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莱、豌豆等农作物。
藏族服饰和装饰风格大致可以分为藏东、藏南和藏中、藏北四大类。这四类又可以分为农牧区二大风格以及各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身份之分。这是各地藏族服饰共有的特点。由于藏民族居住的地域广阔和山川的自然阻隔,造成了虽属同族但服饰各异的局面。
藏族服饰,作为一种存在于本民族文化生活模式中的组成部分,佩带又是构成藏族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佩带的装饰品的质地一方面是金银物器,另一方面是天然宝石。
藏族服饰文化里头饰是最具地域特色的一种装饰品,它构成了某种地域特色的审美情趣,象征着不同地区的穿着风格。
藏族妇女大多数将头发分编成无数根小辫,头饰大多是琥珀、珊瑚、玛瑙、绿松耳石等各种天然宝石。佩带时有的直接把装饰品固定在发辫中,也有将各种要戴的头饰固定在与发色相近的布上,再与发辫一起衔接,这样既美观又方便。为了便于下雨时披自制毛毡雨披和戴帽子,发辫和头饰一般集中在下部。
藏北已婚女子将长发从中间分开,编成许多辫子,前额的分发处开始分别在两边的细辫上串上相对称的珊瑚、翡翠等宝石,把后脑勺的头发编成一根较粗点的发辫,上面固定上从大到小的银圆。
未婚女子将头发编成一根或两根,没有过多的讲究和装饰物。
藏族妇女的头饰中,最有特色且内涵丰富的是戴在发顶上的“巴珠”。贵重的“巴珠”由宝石或珊瑚做成,其形制前后藏有所不同,前藏妇女戴的“巴珠”是三角形,后藏戴的是半月形。姑娘头上一插上“巴珠”,就意味着姑娘已经长大成人了。所以,第一次播“巴珠”的时候,按照传统习俗,还对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向姑娘表示祝贺。 苗族盛装头饰也许是我国少数民族头饰中最奇异、最精致也最漂亮的头饰了。其中一种头饰,具有明显的牛崇拜的色彩。苗族妇女在载上由银泡、银片组成的银冠后,还要戴上两支连在一起的银制水牛角,就象一个巨大的“U”字。每支角上雕一条龙,龙头朝内,呈二龙戏珠之势。两支银角中间,有扇形银芒。另一种头饰,由自下而上横排的五支宝剑头形银片组成,也戴在银冠上。五支银片长尺余,大体相等;“剑尖”朝左,右边整齐;正中有风头饰。横片上插满鲜花。上面两种头饰,用银多达三斤。
⑥ 头饰是什么
头饰,指戴在头上的饰物。与其它部位的首饰相比,装饰性最强,因而主要是女性首饰,包括发饰和耳饰、帽子。 古代女子头饰大多华丽精巧,更是美发的重要部分,梳好的发髻要用花和宝钿花钗来装饰。 宝钿花钗里包括发簪,华盛,步摇,发钗和发钿。
⑦ 帽子有几种分别叫什么
帽子的种类帽子的品种繁多, 按用途分:有风雪帽、雨帽、太阳帽、安全帽、防尘帽、睡帽、工作帽、旅游帽、礼帽等;接使用对象和式样分,有男帽、女帽、童帽、幼儿帽、少数民族帽、情侣帽、牛仔帽、水手帽、军帽、警帽、职业帽等;
按制作材料分,有皮帽、毡帽、毛呢帽、长毛绂帽、绒绒帽、草帽、竹斗笠等;按款式特点分,有贝雷帽、鸭舌帽、钟型帽、三角尖帽、前进帽、青年帽、披巾帽、无边女帽、龙江帽、京式帽、山西帽、棉耳帽、八角帽、瓜皮帽、虎头帽等等。
帽子的大小以“号”来表示。帽子的标号部位是帽下口内圈,用皮尺测量帽下口内圈周长,所得数据即为帽号。“号”是以头围尺寸为基础制定的。
帽的取号方法是用皮尺围量头部(过前额和头后部最突出部位)一周,皮尺稍能转动,此时的头部周长为头围尺寸。根据头围尺寸确定帽号。
(7)什么是头饰和帽子扩展阅读
帽子的由来:
原始人把兽皮、树叶盖在头上以保护头部,产生了帽子的雏形。《后汉书·舆服志》有“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的记载。中国古代的帽,主要有冠、冕、弁、巾帻、幞头、盔等品种(见图)。世界各国帽的历史也很悠久。
欧洲古代男子多戴兜帽和无边帽,女子多戴面纱和头巾。古代欧洲和小亚细亚农村,习惯戴家庭制作的草帽或其他植物纤维编的帽。雅典和罗马的传统手工艺者常戴椭圆形帽顶的毡帽。
在罗马,这种帽子是庶民的一种标记。海狸皮帽14世纪在弗兰德斯流行,以后流传到法国和英国等地。英国的圆顶硬礼帽,创始于1850年。
19世纪后半叶美国流行软毡帽。在拉丁美洲和美国西部流行阔边帽,它是一种帽边在边缘处向上卷起的高顶毡帽或草帽。
地中海东南岸一带流行土耳其帽,其形制是平顶,无帽檐,圆锥形。阿拉伯人传统头饰是色彩鲜艳的穆斯林头巾。日本有传统的丝质涂黑漆的坎墨雷帽。在热带地区,人们戴软木盔以免日晒。
⑧ 这是什么民族男性的帽子和头饰
苗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