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纸做帽子怎么做
⑴ 如何制作纸帽
工具/原料
长方形纸
彩纸.白纸.废旧纸
方法/步骤
1首先将一张“长方形纸”摆放在桌面。
2将“长方形纸对折”。
3接着又将长方形对折。
4然后将上左边按成“三角形状”。
5接着左边沿直线向“右边关闭”。
6右边半闭,之后,将后面反过来,在将右边顶端折成“三角形”状。如下图所示
10折叠好后,将最下边一面分别也左右“向内折叠”
11然后将最下方沿直线“向上折起”。
12接着把最下面那边反到前面来,也沿着直线“向上折起”
13最后全部步骤将完成,我们用手往中间打开就形成了一个帽子。
注意事项
以上方法是个人一步一步的制作过程,在制作过程中折纸一定要平整,不可长得长.短的短,但一定要对齐。
至于选纸方面可根据自己爱好进行选择,可大可小。如果在制作过程使用“彩纸”会更加漂亮。
还可以选用一张,大的硬纸来做“帽子”,一方面硬度强的带头上会更好。而另一方面做出来的帽子还可用来装东西。
⑵ 手工卡纸做帽子怎么做
中国古时的冠不同于现在的帽子,它只有狭窄的冠梁遮住头顶的一部分,不像帽子盖住全部。 在古代,辽金人多戴皮帽。所以用卡纸做帽子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毛线、丝纱,这样可以做得更完美一些,左右用卡纸与丝纱相缠,后将帽檐做的矮一些,用毛线将其与后帽檐固定,记住,这样可以省胶水;但后帽檐一定要长。当然,你也可以参照一些现代帽子的做法哦,做的现代化一点,比如,风雪帽、牛仔帽、大礼帽、贝雷帽、二角帽等,做的现代化一点,当然,那样做可能会减少中国古代的传统风格,建议你可以适当加一些稻草,把宋代帽子与竹斗笠相结合。
⑶ 怎么做帽子,用纸做,可以戴拜托了
来尝试下用一张大一些的纸片做一顶王冠吧,可以用在庆生等各种场合,甚至你可以使用报纸。小孩都非常喜欢这个,而且当你知道做法后,你会为它做法的简单而感到惊奇,任何人都都可以给自己折一顶皇冠。
如何折纸帽子1.首先将纸的背面朝上,然后进行两对角的对折,之后复原,就会留下对角线折痕
如何折纸帽子2.再将4个角分别朝中点折去,就会得如图所示叉烧包状
如何折纸帽子3.将折纸整个翻过来,然后将上下两个边折向中线,将后面的两个小三角可以折上来,就会得到如图所示
如何折纸帽子4.将下面的三角折上去
5.这时按照图示虚线,折叠左右两个底角
如何折纸帽子6.再将刚才折上去的三角放下来
如何折纸帽子7.上下颠倒后,按照5到7的步骤,将另一半也按照相同操作进行折叠
如何折纸帽子8.此时,可以按照图示将两个3角从中间的缝拉开,然后不断用手进行左右、上下的调整,直到调整成为正方形盒子状
如何折纸帽子9.将其颠倒过来,再调整下四个角,你的折折王冠就做好了
小提示,实际将其再翻过来,就可以当作盒子使用哦!
(来源:http://www.rouding.com/chuantongshougong/diaozhe/80659.html)
⑷ 手工卡纸怎么做帽子
准备材料:粉红色的纸、绿色长方形的纸、装饰的小花朵、剪刀、固体胶、订回书机。
步骤一、准备好材料。如下图所示:
⑸ 卡纸帽子如何做
中国古时的冠不同于现在的帽子,它只有狭窄的冠梁遮住头顶的一部分,不像帽子盖住全部。 在古代,辽金人多戴皮帽。所以用卡纸做帽子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毛线、丝纱,这样可以做得更完美一些,左右用卡纸与丝纱相缠,后将帽檐做的矮一些,用毛线将其与后帽檐固定,记住,这样可以省胶水;但后帽檐一定要长。当然,你也可以参照一些现代帽子的做法哦,做的现代化一点,比如,风雪帽、牛仔帽、大礼帽、贝雷帽、二角帽等,做的现代化一点,当然,那样做可能会减少中国古代的传统风格,建议你可以适当加一些稻草,把宋代帽子与竹斗笠相结合。
看你是怎样想的了,希望我的意见能够被采纳,我的意见比较大众化,但是也很有新意,希望各位给我的评价好一点,多给我一点积分,我想当一位热心网友。
⑹ 怎样用纸做生日帽
1、首先,我们需要一张正方形的卡纸,可以选一个自己喜欢的颜色。我这里用的红色卡纸。
⑺ 装修时的纸帽子怎么做
找个大报纸:按对角线折成大三角,再角对角这一下成个小三角,把里面翻到外面就可以了!
⑻ 制作纸帽(小尖帽)的图解哪里有
1、首先准备一张正方形纸,从上方向下折叠将正方形折叠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头朝下放置。
(8)用纸做帽子怎么做扩展阅读:
关于折纸的起源,因为无从考证,有中国起源说、日本起源说和西班牙起源说,莫衷一是。虽然这些说法都无外乎推测,但是中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以大麻和少量苎麻纤维制造的纸张,而日本直到公元610年才由朝鲜僧人昙征将造纸术献于当时摄政的圣德太子。所以不少人相信,折纸2000多年前起源于中国,再经由日本传播到全世界。
但是,中国西汉时期的遗址中有纸张出土,却没有证据表明当时已经存在折纸。在日本,折纸始于平安时代(公元794年至1185年前后)的说法占主流,但是真正能够通过文献确认的最早的关于折纸的记录,是江户时代俳句诗人井原西鹤于1680年写下的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