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装汉服是什么样子
1. 汉服的样式有哪些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男装的式样:“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大带那种(秦汉服饰为代表),延续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日本和服最常见的式样便是如此。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续了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穿的服饰就是这种汉服的变种。女装式样相对稍多些,但基本式样大体也只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同样以秦汉服饰为代表)。隋唐兴起的大襟低胸这种,同秦汉深衣不同的是服饰分为上衣下裳,不再像深衣那样衣裳连在一起。这两种女服式样对宋明时期以及日本朝鲜的民族服饰(女服)影响非常大。隋唐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窄袖紧身翻领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为流行服饰来穿的(或者说是出于猎奇心理),并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宋明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一些别的式样,但影响并不广。大家看到了秦汉唐宋明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其实象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汉服在唐朝时期汉人依然在穿,不过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北方以圆领为主,而在吴越地区则两者兼顾,宋明类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飞鸟奈良时期(中国唐朝时期)引进汉人服饰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和服。汉族服饰的风格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把汉族同欧洲民族相比的话,我们会发觉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1)历史性剃发易服的暴力强制已经消失,汉服趋向于复兴。(2)传承性传承性即汉服历史具有传承性。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汉服历史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代代汉服自身内部体系的完备性。经过千年的发展,汉服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服饰了,它不但内部种类丰富,工艺考太,领子通用矩领,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这时出现了曲裾深衣,与其他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五代时期服饰基本筵沿袭了唐朝服饰。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宋朝汉族女服基本式样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女装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古汉服的鞋也是很讲究的,在传统绘画和戏曲中体现出来的履与其它民族的有很大不同,有的有很厚的鞋底、鞋头往往有翘起的的装饰。鞋头向上翘起也是为了避免人踩到衣服上,跌倒。佩剑也是古汉服的一部分,士人着正式服装往往有佩剑
2. 汉服是什么服装
汉族民族服饰
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是汉服。其为汉族人民广泛穿着时期是由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末清初。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权的国家概念最早、最完备、最先进、最强大的王朝,汉人称谓即源于此。汉服为从此引申出的概念。 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服种类繁多,但是主要以大礼服的正式着装,常礼服,便服(小礼服),家居服,汉元素时装等构成。 汉服男装的式样基本有两种,一是自古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秦汉服饰为代表),延续了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日本和服最常见的式样就是这种,二是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续了唐、五代、宋、元朝、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常见的宋太祖、明太祖画像中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穿的服饰就是这种汉服的变种。注意这种圆领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圆形小扣系紧。 女装在早期和男装类似,也穿深衣,后来则以襦裙为主。 汉族各朝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 战国时期直裾复原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这时出现了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秦朝尚黑,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基本沿袭战国时期。 秦始皇出游绘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汉朝已经被泛滥化的深衣的天下,人们似乎又开始怀念起上衣下裳装束来,于是女子又开始穿起衣裳制的汉服。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秦汉时期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 汉朝单饶曲裾复原
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朝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称为“裈”)。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的服装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 《洛神赋》中穿杂裾垂髾服的妇女
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朝,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 盛唐时期的侍女与妃子
礼服的样式,多承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宋朝,政治上虽然开放民主, "但由于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和对外政策的妥协退让--服饰文化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 常服褙子(女)
宋代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张狂"刹时都收敛了许多。宋时不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百姓,都爱穿着直领, 对襟的背子,因为既舒适得体,捷又显得典雅大方。 元朝,汉服平稳过渡,略吸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民族服饰特点,如右衽变为左衽等少数改变。明朝,明代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服饰制度。明代许多男子流行的发式都是明太祖首创的。比如“网巾”,有象征国家法令齐全的意思,“四方巾”象征国家太平,还有“瓜皮帽”,它几乎被现代的西方人当作中国典型的帽子了。 明末时期道袍复原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崇祯时期提倡白色裙。裙边有一、二寸绣边。明初裙宽为六幅,明末时发展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 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古汉服的鞋也是很讲究的,在传统绘画和戏曲中体现出来的履与其它民族的有很大不同,有的有很厚的鞋底、鞋头往往有翘起的的装饰。鞋头向上翘起也是为了避免人踩到衣服上,跌倒。 佩剑也是古汉服的一部分,士人着正式服装往往有佩剑。
3. 中国男式汉服都有什么
请不要被他们误导,传统的汉服分三个制式:衣裳制,深衣制,长衫制。汉服最基本最原始最主流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下裳的衣裳制,其他制式基本都是根据它衍生出来的。男子穿的衣服有:[衣字旁 豆(shu)音"竖"]褐,曲裾(男女皆可),直裾,玄端(多为祭祀等重大场合穿着),圆领袍,朱子深衣,[衣旁 阑(lan)音"阑"],大氅,披风,直裰(道袍),直身,曳撒。 汉服的特征:交领右衽,褒衣博带,上衣下裳,系带无扣 。十六字口诀在不同版本略有变化,但基本意思差不多 。 亲以后问这些问题最好去汉服吧,不要被这些什么都不懂的人误导了^-^
4. 汉朝普通男子的服饰都有什么特点及发其展演变的经过 求大神帮忙,,尽量详细
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汉朝男服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侯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历代演变
汉服男装的式样基本有两种:
1、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续了唐、五代、宋、元朝、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常见的宋太祖、明太祖画像中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穿的服饰就是这种汉服的变种。注意这种圆领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圆形小扣系紧。
女装式样 在早期和男装类似,也穿深衣,后来则以襦裙为主。
2、自古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秦汉服饰为代表),延续了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日本和服最常见的式样就是这种。
汉族各朝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这时出现了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基本沿袭战国时期。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秦汉时期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称为“裈”)。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的服装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隋唐时期曾流行过窄袖紧身翻领的胡服。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五代时期服饰基本筵沿袭了唐朝服饰。
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宋朝汉族女服基本式样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女装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
5. 汉服男装下面像裙子的叫什么
汉服男装下面像裙子的叫什么
汉服男装下面像裙子的叫什么,汉服是中国古代的汉民族的特色传统民族的服饰。其历史渊源可以从三皇五帝时期一直追溯到明代,可谓是历史悠久,那么汉服男装下面像裙子的叫什么?
汉服男装下面像裙子的叫什么1
这个不是“裙”,而是“袴”汉语读作“Ku”。
“袴”也写作绔,通“裤”的意思,但两者也有区别的。
“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国,可以说是“裤”的前身,很多时是指无裆的下体的着物,而后来在中国消失,而日本继承了“袴”的概念,但日本的“袴”经过自身演变已经有了自己的特色。
汉服男装一般袖子盖住指尖,衣服长度盖住脚踝,最好是不要露出鞋子的表面。而且,衣服要穿上去宽大一些,不要过于紧身,这样会显得局促。
衣裳制其实也可以叫做上衣下裳制,这样的一类服饰制度是中国最早的形制之一了。大概在商朝的时候,这样的形制就已经出现了。在外观上,这样的上衣一般是交领右衽,下裙就是一片式的裙子。可以说,是非常符合汉服基本特征的。
后来,深衣制逐渐的出现,也就慢慢取代了上衣下裳。在后期的时候,上衣下裳基本上就是作为礼服存在了。
在这里,还需要给大家讲解一下玄端。玄端可以说是非常高级的一类礼服了,基本上是在重大场合才可以穿着的。不过,天子在燕居的时候,也可以穿玄端。一些文武百官们在祭祀的时候,也是需要穿着玄端的。
玄端的上衣是纯黑色的,看上去极其的端重。而且,玄端在制作上,每块布料都是正方形的,所以十分端正,这也是玄端名字的由来。
还有一种男子常穿的服饰,那就是短打。这里的“短”不是长短的意思。这里的短,其实是竖裁的意思,所以又称裋褐。
裋褐其实也是上下分开的,上面是衣服,下面是裤子。而且,裋褐的上衣也是交领的哦。这样的服饰在穿着起来会比较方便,因此也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
除了上面的这些知识之外,还有一种半臂也是极其常见的哦。这种短半臂在现代一般作为汉元素穿着。而男款长半臂,此款形制暂无文物佐证,不确定历史上存在与否。
汉服男装下面像裙子的叫什么2
汉服男装基本形制
一、上衣下裳制
1【冕服】
(男子最高礼服)
2、【玄端】(祭服,礼服)
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自天子至士皆可穿,为国家的法服,玄端为男子服饰,除祭祀和朝会外不可穿。女子不可穿。
3、【明制祭服】(祭服):
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服。为各类冠服中最庄严的服饰。
4、【衣裳】(常服):
曰衣,下曰裳。”古人最早下身穿的是一种类似裙子一样的“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在商代就已经形成。
二、【衣裳连制】
(1)直裾分裁袍
1、直裾分裁袍(除深衣)(常服):
在西汉时就已出现,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替代曲裾并流行和普及。直裾袍通常是一种常服,而非礼服。男女皆可穿着。有长直裾、短直裾、鱼尾直裾等款式。
2、〔深衣〕(礼记狭义深衣)(祭服,礼服):
衣、下裳分开裁剪并缝合到一起,古代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2、中国古代男子普遍穿裙子,为啥现在男子穿裙子不能被人接受?
在中国古代,男人要抄穿裙子,从“裙”字来看,你可以发现,“君”指男人,“裙”就是男人的衣服,“上衣下裳”——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1个款式。所以中国古代,最早是男人穿裙的。
个人看法:
随着历史的发展,可能是由于男人要打仗,或者做重体力活,裙子穿起可能有某些不便,更重要的是到了近代,中国受到西方的影响逐渐把自己的民族服装丢弃了(汉服中男人的服装也相当于就是裙子),所以当今中国,裙子就成了女人的专利,人们也逐渐习惯了裙子是女人专利这一事实,所以男人穿裙子不被大多数人接受,
很多想穿裙子的男人也不敢穿,即使穿也是躲着穿 ,虽然现在似乎想穿裙子的男人也越来越多,也不是主流,都只能是自己躲着穿,如果家人或爱人能接受那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如果家人不接受那就比较纠结了。
我想受西方的影响是最主要原因,因为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装已经完全被丢弃了,中国的少数民族都还保留着穿民族服装的习惯,而唯独汉民族已经不穿民族服装了,现在只有少数汉服的倡导者在中国传统节日时穿一下,可以说和想穿裙子的男人一样属于非主流了。
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变可就难了
汉服男装下面像裙子的叫什么3
汉服男装基本款式介绍
汉服和日常服装一样,有着男款和女款的区别,不仅仅在暗纹和样式等方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汉服男装的基本款式。
大氅:对襟直领,大袖敞口
大氅,又称鹤氅或氅衣,晋代已有记载,后来为道家所用。宋时,文人好鹤氅,而到了明代,士人多用作外套,天冷时穿的尤为多,用来遮风御寒。直至清末,氅衣仍然作为一种道教仪式服装存在于传统民俗活动中。
襕衫:圆领通裁,异色横襕
作为汉服品类的一种,最早出现在唐代,后由于程朱理学的普及,流行于宋,明。襕衫到膝处有一道接缝,称为“横襕”一般认为这道横襕是对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襕衫领子多用圆领,在古代襕衫在宋代多作为公服,学子亦多穿着。
道袍:交领右衽,两裾暗摆
道袍是汉服体系中,男装的一种款式,来自中国古代汉服“褶”(相传周武王亲制)。在明代演变为道袍,是古人居家的外衣,也可以作为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另外,道教的一种服饰也被称之为道袍。
曳撒:交领右衽,马面双摆
曳撒读法源自于蒙古语,为“一色”变音,来自蒙语“质孙”,元代服饰之一,本意是蒙古袍,后在明王朝所吸纳,继承,作为骑射服装和宫廷侍卫服装被广泛运用到明朝皇室的日常生活中。虽然是胡服,但由于在明代也被大量使用。而在现代的汉服运动中,穿着的人众多,所以也是作为汉服的一种款式解说。
短褐:上衣短窄,下身穿裤
短褐是一种汉族劳动阶级穿着的服装,另有竖褐的叫法,原意是用粗麻和兽毛编织的粗布上衣。短褐亦引申为贫苦人、仆役的劳作装,便服(包括了上衣下裤)或者地位卑下的人,到清末,短褐在小说,戏曲中也称短打。
直身:交领右衽,两侧带摆
是明代汉服男装款式的一种,又被称为长衣、直领、海青。明代直升等级很高,锦衣卫大堂就以直身为吉福,皇帝和诸王的龙袍,文物官员的官服中都有大量们直身款式,另外直身也可以衬在圆领或者其他袍服下穿着。到了明末清初,满族入主中原,士人阶级审美发生极大变化,但是直身一直在戏服中作为一种儒生装扮,一直存续到今天。
直裰:交领右衽、两边开衩
是汉服的一种男装款式。宋朝开始出现,据宋朝人赵彦卫《云麓漫钞》谓:“古之中衣,即今僧寺行者直裰”两宋时期的直裰多为僧侣穿着,(少数文人也有穿着)。到了明朝时期,直裰的款式也发生变化,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多用于常福和燕居服,大量的百姓和仆从也穿着直裰。
6. 汉服的基本样式和样式名称是什么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一,衣裳制(上衣下裳分裁制)
上衣下裳制即把上衣和下裳分开来裁,上身穿衣,下体穿裳,下裳中的“裳”也即裙子,上衣下裳制是汉服体系中最古老的形制。汉语所谓“衣裳”就是来源于此。
二, 深衣制(上下连缝制)
深衣制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也即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可做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非正式场合)时的休闲类服饰。
三,袍服制(上下通裁制)
即用一块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间无接缝,自然一体,明显区别于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通裁制的种类很多,圆领袍、襕衫、直裰、直身、道袍、褙子、长衫、僧衣等。
四,襦裙制(上衣下裳的演变)
襦即短上衣。襦裙不是指一种裙子,而是上襦加下裙,是一套服饰的统称。襦裙的本质还是上衣下裳制,古老的上衣下裳发展到春秋战国之后往往称为襦裙,汉朝以后又被特指为女子襦裙:短衣长裙,腰间以绳带系扎,衣在内,裙在外。
各朝各代在襦裙的基本形制下衍生出高腰襦裙、半臂襦裙、对襟襦裙、齐胸襦裙等款式,这些款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所以普及面很广。
(6)男装汉服是什么样子扩展阅读:
“汉服”不是指“汉朝服饰”,而是指“汉民族的民族服饰”。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汉民族服饰传统延续了超过3700年的时间。其间汉服随时代变迁发展出了丰富多彩的样式,但其最主要形制,“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特点却始终没有改变。
按照我们汉服复兴者做出的定义,汉服是指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这近四千年中,在华夏民族(汉后又称汉民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
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 (汉服)"是从夏商周到明朝,在"华夏-汉"民族主体人群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形成的具有明显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
作为华夏民族的“皮肤”,汉服深刻地烙印在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代表了这个古国民族华丽,优雅,博大的气质。
和古中国一样,汉服的基本形制为东方世界提供了标准,今天中国及东亚很多民族的民族服装,如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都受到了汉服的影响;而韩国韩服和日本和服更是直接由汉服发展而来。汉服不仅是汉族的,中国的汉服,更是亚洲的,世界的汉服。
7. 男生都有哪些帅气的汉服可以穿
男生嘛,都各有各的风采,喜欢什么种类就有什么种类的好看,汉服风采多种多样,男生的酷帅也各有不同。汉服承传与进步了上千年,其形制特征数不胜数,下列仅以本人爱好举个例子
1.假如要想豪情万丈,执剑天崖,何不试着——大氅
大氅又被称为氅衣,归属于休闲男装罩衣的一种,特征是对襟褙子,总体宽敞,只做冬常服。
2.如果喜欢锦绣河山壮观,光明磊落,可以考虑-曳撒。
曳撒是蒙古族创造发明服饰,元朝灭亡,明朝建立之后把蒙古族的曳撒和原来的汉服特性结合,打造出麒麟服,飞鱼服,那样的汉中华民族形制,纹路的曳撒
纵览历史时间与发展趋势,合适男生的汉服也有许多,直䄌,襕衫,褙子,披风,直裾这些.......只需自已喜爱,马面配衬衣领结还可以挺帅
8. 汉服男装基本形制,你知道多少
一、上衣下裳制
1【.冕服】(男子最高礼服)
2.【玄端】(祭服,礼服)
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自天子至士皆可穿,为国家的法服,玄端为男子服饰,除祭祀和朝会外不可穿。女子不可穿。
3.【明制祭服】(祭服):
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服。为各类冠服中最庄严的服饰。
4.【衣裳】(常服):
曰衣,下曰裳。”古人最早下身穿的是一种类似裙子一样的“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在商代就已经形成。
二、【衣裳连制】
(1)直裾分裁袍
1.直裾分裁袍(除深衣)(常服):
在西汉时就已出现,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替代曲裾并流行和普及。直裾袍通常是一种常服,而非礼服。男女皆可穿着。有长直裾、短直裾、鱼尾直裾等款式。
2.〔深衣〕(礼记狭义深衣)(祭服,礼服):
衣﹑下裳分开裁剪并缝合到一起,古代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