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古提男装上班怎么样
❶ 谁知道江淮地区古泗州城和东晋城的传说
古泗州城始建于1500年前。当年则型,隋文帝开凿洛渠,由洛阳帝宫西苑至洛口入黄河,自板渚引黄河水,经开封、商丘、灵璧、夏丘至临淮(今盱眙县城淮河对岸)入淮。唐开元年间,徙泗州府于临淮县。这里溯淮而上,可通濠梁、颖寿,顺淮而下,可抵淮阴、山阳(今淮安),经运河可直达长江,沿汴河西行,可抵开封、洛阳,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漕运中心,商贾云集,辎铢喧闹,是座曾经辉煌了900多年的古代港口城市。
古泗州城呈椭圆形,长1.9公里,宽1公里,面积约2.5平方公里,共5个城门,每个城门外都有扇形的瓮城,因此形状酷似少了一只腿的乌龟。古泗州城原是汴河漕运中心,后被黄河夺汴入淮洪水淹没,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被洪水淹没于洪泽湖底,现有1/10淹没在淮河水中,其绝大部分与盱眙县城第一山隔淮河相望。
古泗州城随后失踪320余年。古城的绝大部分遗址,专家估计沉埋在旗杆滩和城根滩的田园下。当地民间一直有“水母娘娘沉泗州”的传说。
古泗州城淹没后,原泗州府迁址至现安徽省泗县,所以一直裤盯缺以来,泗县又称泗州。当地的地方戏曲被称为“泗州戏”。
泗州城不是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垮,而是日积月累的洪水淹没,因此泗州城下的建筑根基、街道布局都保存完好。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张敏所长说,这是全国惟一一个灾难性古城遗址,它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了三百年前的城市状况。盱眙计划将投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开发古泗州城旅游资源胡辩。古泗州城遗址经过开发,可以成为中国的“庞贝古城”。
❷ 香港古提男装是品牌吗
香港古提男装是品牌。是来自意大利米兰的灶明山GUTIMILANO。创始者古提槐激先生一直坚持着艺术无处不在,时尚浓于生活的理念,用心创造着每一个产品,GUTIMILANO的风格隐中独特低调,高雅简洁。
❸ 古泗州城的考古成果
2004年以来,在江苏省文物局的支持下,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和盱眙县文化局开展了古泗州城遗址的调查勘探工作。至今,考古人员在调查区内做了近7000个探孔,并利用当地农田水沟、鱼塘等断面做探沟解剖工作,相继发现了埋藏于地下的古泗州城内、外城垣,内城垣的5座城门、1座马面,城内的东西干道和3条南北大路、流经城区的古汴河河道等,同时在汴河以西和东西向主要街道以北的范围内发现3片大型建筑区。
此次勘探发现的古泗州城内城垣平面布局大致呈椭圆形,呈东北—西南走向,其中东北一端稍宽大。另外,各城门位置突出于城墙墙体,尤以北门处突出更为明显,同时在西垣的南部发现有一转折弯点,香华门处有一“S”形弯。城址平面东西长约1900米,南北宽约1000米。墙体宽约10米至15米(城门处除外),现残存高约4米(1680年洪水淹没前的地面之上高度)。墙体横断面形状呈底宽顶窄的梯形。墙体采用内、外砌砖石包墙并中部填土的建筑方式。部分地段的城垣打破或利用了宋时期的夯土城墙。砖、石之间采用石灰与糯米汁掺拌作为黏接材料。城墙中部的填土一部分是由较远地方运来的灰黄土夯筑而成,一部分则为取之于附近的淤泥土。夯土中夹筑多层碎砖石。
外城垣的平面布局形状近似内城垣形状。从目前已探明的结果分析,内外城垣之间距离约40米至330米,外城垣墙体宽约2米至4米。外城墙体是用较大的条石砌筑而成,墙体黏接剂仍是用石灰、糯米汁,非常坚固。
钻探发现的东门态清位于东城垣的中部,距现地表深约3.5米,平面由主城和瓮城组成,主城在此处较宽,瓮城平面呈月牙形,南北径约50米,东西最大径约22米,墙体宽度约4米。墙体同样为内外两侧砌筑砖石包墙、中部填土的结构。砖石包墙采用石灰、糯米汁混合黏接砌筑。南门遗迹距地高咐表深约3.2米,从钻探结果看,该处地下埋藏着大片砖石建筑遗迹,在东西宽约75米,南北长约93米的范围内均有分布。西门位于马面与城墙转折点的中部,距地表深约2米至2.5米。北门距现地表深约3米,平面由瓮城和主城组成,主城在此处较宽,达22米,而且呈外凸现象,瓮城平面呈扇形,东西最大径约60米,南北最大径约33米。墙体宽约3米,同为块石所筑。香华门(该名称据历史文献记载)位于南门的右侧,地处古汴河旁,距现地表深约1.2米。该门的平面结构仍由瓮城和主城垣组成,瓮城平面呈扇形,东西最大径约40米,南北约28米,瓮城墙体宽1.6米,仍是采用块石砌筑。据勘探资料可知,它们的建筑关系为先筑主城,后筑瓮城。此段主城垣较为弯曲,城门设在较为凸出的部位。钻探结果和文献记载相吻合。
目前能够确认的泗州城马面遗迹仅有一处,分布于西城垣的中部偏北处,平面约呈长方形,与主城垣组合成一个“凸”字形平面结构。马面凸出部分南北长约26米,东西宽约20米,其南、西、北面砌筑石条包墙,中部填筑灰黄色夯土,与主城垣戚闭纯连为一体。
古汴河遗迹位于北城门西侧和香华门西侧之间,呈南北走向。河道平面呈长条形,南北分别穿越南、北城垣,河面开口东西宽约50米,开口距地表深5.5米,河内堆积之上部3.5米主要为晚期沙土沉积,钻探最深深度在11.5米以上,其中3.5米以下堆积有黑色泥炭层,含大量腐殖物;或为灰色淤积层,质地细软,内含少许贝壳、腐殖物以及少量破碎的青花瓷和宋代青白瓷等残片。
街道共探出4条,其中东西向1条,南北向3条。东西向街道为连接东、西城门的主要街道。此路东部以石块铺筑为主,西部以碎砖石铺筑为主。
2条南北向街道分别位于汴河的东西两岸,距地表深约5.5米。其中汴河东岸的道路(L3)为穿越香华门与北门的主要干道,路面宽约8米,为土路,质地紧硬,土色变化较频繁,有百叶状层次感,上部路土内含砂粒较多,钻探至8米深处因土层过于坚硬而无法下钻。
南北街道(L4)位于古汴河西岸,路面距地表深约8米。道路宽约8米,由于该路为石块铺筑,故厚度无法探出。另外,在此道路的上部、距现地表深约5米处遗有一条晚期道路,宽约5米。
在古汴河以西、靠近东西向主要街道北侧范围内钻探发现3片大型建筑区。这些建筑区分别分布于现沿河村4组村庄东、西两端及中部,编号由东向西分为1号、2号和3号。1号建筑区位于沿河村4组村庄的东端,平面东西长约171米,南北宽约134米,总面积约23000平方米,地下发现有建筑遗存。2号建筑区位于沿河村4组村庄的中部,距1号建筑区西约195米。建筑区平面南北长约110米,东西宽约56米,面积约6100平方米,此范围的四周遗有石砌墙体,墙体保存最高2米,宽约1米,距现地表深约2米。该区地下发现有建筑遗存。其中在中部偏北的范围内深约2米处有一大片砖石遗迹。3号建筑区位于沿河村4组的村庄西端,距2号建筑区西约55米。建筑区平面东西长87米,南北宽约83米,面积约7100平方米,地下发现有建筑遗存。钻探发现的这些建筑区与明万历年间《帝乡纪略》所附“古泗州城图”中的建筑分布比较吻合。据有关迹象推测,2号建筑区有可能是“大圣寺”所在位置。
在泗州城遗址的钻探和探沟试掘过程中,出土了一批陶瓷片和砖石标本。陶瓷标本的年代最早为唐代,最晚为明末清初,与泗州城的建造及使用年代大体吻合。陶瓷片类型包括青花瓷、青白瓷、白釉瓷、青釉瓷、酱釉硬陶和红陶片等。
依据钻孔及探沟试掘资料分析,与城垣相关的遗迹主要分宋代和明代。从探沟中的夯土堆积被后期砖、石包墙打破的迹象及夯土中出土遗物的时代最晚到宋代的现象看,被砖、石包筑的夯土城垣大部分应为宋代时期所筑。而砖、石合砌的包墙既打破宋代时期的夯土城垣,其用砖的规格又与南京明代城垣用砖规格基本一致,两者使用的黏接剂和黏接方法也大体相同。根据出土遗物最晚为清代早期分析,该城废弃的准确时间应为清康熙年间泗州城被洪水淹没之后。
盱眙古泗州城遗址是我国罕见的保存完整城市形态和结构的中古时代的城市遗存,其考古工作对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城市生活、淮河文化和运河文化等都具有重要价值。本阶段调查勘探的最大收获是:一、通过考古学方法,较为准确地肯定了古泗州城的结构布局,为将来进一步开展泗州城考古及泗州城遗址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奠定了基础。二、古汴河河道的发现及城垣勘探中发现的早于明代的遗存,为研究古泗州城的历史变迁及唐宋时期南北大运河史提供了重要线索,对今后进一步探明古泗州城的结构和古汴河与淮河结合区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三、城址范围内发现的街道遗迹、3片大型建筑区等,为今后进一步寻找泗州城内的重要建筑空间提供了工作基础。
❹ 古泗州城的遗址开发
古泗州城不是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垮,而是日积月累的洪水淹没,因此泗州城下的建筑根基、街道布局都保存完好,是中国惟一一个灾难性古城遗址,它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了清代的城市状况,被称为中国的“庞贝古城”。
1993年起,江苏省内外专家、学者对水下泗州城进行探测,并对照史书,确定古泗州城遗址,1999年完整探明了泗州城城墙位置的所在,除了西南一角仍淹在淮河里,泗州城90%的城址都埋藏在地下,距洪泽湖有11公里滑野远。
2005年,江苏考古专家写出《古泗州城遗址考古钻探报告》。开发水下泗州城旅游景区,专家提出3种方案:一是四周用隔水墙阻水,透明钢化玻璃作盖罩,保留水下景观,恢复或部分恢复故城面貌,游人在其中观光;二是四周用隔水墙阻水,开挖部分街景、房屋等,上部用透明钢化玻璃作盖罩,游客只在规定的游道上通过透明盖罩观赏古泗州城;三是将街道、城楼等恢复成水下、陆上、半水淹等景观。
2012年2月,经过半年多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在古城西信此喊南角共发掘了2000平方米,已发现2处房址和3条道路,以及瓦当、滴水、屋脊上的吻兽等建筑构件,很多构件如石磨和石碾都偏离了原来位置,其中一个半人高几十斤重的抱鼓石更是被冲进了门内2米远。据史料记载,1680年夏,连续70多天的暴雨使得洪水冲破城墙,这些石构件的移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水流之急。
遗址上还发现了一口直径3米、一人深的大铁镬,但其用途仍是谜。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3只石香炉,上面的文字表明,这是明代正德年间佛教信徒为祈求平安而捐赠的。从建筑风格和出土遗物来看,考古人员初步断定发掘点是一座寺庙,很有可能是古地图上标明的龙王庙。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当年名刹普照王寺的大概位扒胡置。
❺ 河南省唐河县为什么古称泗州
我是唐河人哦,让我来告诉你吧。因为唐河古称沘源,是泗水的源头,所以称之为泗洲。唐河城中偏北方还有一核巧绝座宝塔——泗洲塔。我外婆家改姿就宽帆在它旁边。好自豪哦!
❻ 泗县古代建筑作文200字
泗县的历史古迹
在淮河两岸,有许多沉泗州的神话传说。其中有一传说与张晌歼果老有关。上界八仙之一张果老,下凡时骑毛驴经过泗州城。天热地旱,毛驴干渴。张果老向水母娘娘要水饮驴。水母娘娘拎来一桶水给他,谁知小毛驴是头神驴,一口气几乎把水喝光了。水母娘娘怕水被喝光,鱼、鳖、虾、蟹无处存身,自己也不能再兴风作浪,急忙去抢水桶,不料一下子把水桶碰翻在地,造成洪水泛滥,淹没了古泗州城。玉皇大帝得知此事,非常气愤,派天神捉住了水母娘娘,将她镇在盱眙县宝积山中的琉璃井里。
这一神话流传很广,上海淮剧团还根据这一传说,编演了大型神话剧《水漫泗州》。但是,神话毕竟是神话,古泗州城的真正沉没原因是地理条件和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造成的。
据《泗州志》记载,古泗州城建于唐朝初年,先是两个土城,古汴河从中穿过,两城由一座虹桥连接,北临陡湖,南滨淮水,直到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才将土城墙改建为3丈多高的砖石结构的城墙。同时州城也扩大为9里方圆。“城内街道整齐,房舍密集,货物齐全,来往客商川流不息”。当时的泗州城,向西可由汴河通洛阳,向东可沿淮河达淮阴。由于皇家漕粮在这里周转,成群结队的船只停泊在城下,非常繁华、热闹。据史料记载,古泗州还是个风景胜地:城内有“禹王台月明”、“挂剑台秋风”、“浮梁练飞舟”、“堤前淮水浮烟”等九大名胜;城外有“灵瑞塔朝霞”等奇观,可供游人观光。可惜的是,今天只有在大旱的时节,才能隐约望见洪泽湖中的一段残缺的城墙。
南宋以后,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土地荒芜,水利失修,淮河水患日趋严重。公元998年至1016年,泗州城年年进水。绍熙五年(1194),黄河在河南省决口,改道流入山东梁山泊,再循泗水河道南下。当时金统治者趁机以水代兵,借黄河水来淹没南宋的土地,使古泗州经常“泡汤”,后来便沦为“孤岛”了。此后,明、清两代统治阶级,都以“保朝”为最高原则,根本不管泗州人民的死活。他们为了维护皇家的漕运,大筑高家堰——也就是如今的洪泽湖大坝,人为地提高水位,致使泗州“城内积水数尺,街道舟船通行,房屋倾颓,庐舍荡然,一望如海,百姓逃散,归无路,出无家,生死未保”,造成“米贵如金,人相食”的历史悲剧。
在这种情况下,明代有人主张泄淮水入江,以救泗州燃眉之急,可是,身为总理河漕的右企都御史潘季驯百般阻挠,却说什么“浊流必不可分,霖淫水涨,久当自消。”又以朱元璋的祖陵在泗州城北,“祖陵王气不可轻泄”为理由,反对分洪救城。明朝万历以后,淮河水位已与泗州城墙平齐,不能开启城门。城内淤泥深积,官仓民房破烂不堪。
到了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泗州一带连降70多天暴雨,黄河、淮河一直涨水,洪泽湖水位猛增,河堤决口,洪水铺天盖地,古泗州城从此沉没于洪泽湖的滔滔大浪、烟波浩渺之中。
泗县境内有新石器晚期的余家台遗址、扬台遗址,秦汉的西圩遗址,汉代的潼城、霸王城、夏丘,姚翟、阴陵山、娄庄、小梁,汉至清的高低李遗址、贡庄遗址、陆庄遗址、虹城城址等14处。
佘家台遗址,在泗县城西南约40华里的唐河北岸,北离汴河一华里,遗址四周平坦,中间逐渐高出,形成台地。后唐河从西南侧通过,切断了西南台面,暴露出文化层。文化层厚约5米,内容丰富,文化层底部有许多鹿角和其他动物化石,中间有灰层并夹杂着许多陶瓷碎片。经鉴定,佘家台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其面积约13 200平方米。
泗县,汉代古墓有:索滩墓群、西圩墓群、赵庄墓群、潼城墓群、小梁墓群、阴陵墓群、万巷墓群、侍圩墓群、郝巷墓群、姚翟墓群、孟圩墓群、赵集墓群、万安墓群、油库墓群。宋代贡庄墓群。明代古墓有邓愈祖墓、邓顺兴墓、陈翌墓。清代古墓有柏家陵、李家陵等。
邓顺兴墓在泗县城南18华里的龙宿沟北岸,泗五(泗县——五河)公路西侧约两华里处。“邓顺兴”是明朝开国功臣邓愈的父亲,在临濠与元兵作战而死。墓前原有石人、石马、石狮、石羊、石碑等。墓地高出四周,周围有松柏环护。现墓高约3米,墓基长裤伍约10米,宽9米。墓前尚存一断碑,上刻“……卫国公墓”宴纯冲,落款为“九世孙立”。
泗县境内有明代的释迦寺大殿,清时的瑞麟庵、大成殿、山西会馆正殿,明代的水关,清代的彰善桥等6处。
泗县释迦寺大殿
释迦寺大殿在泗城东城墙里边。原有殿宇两进,后有藏经楼一座,站在楼上可俯览全城。院内原有银彀树、罗汉石、九欹松、琵琶井、香水桥、透亮碑、皂角树等。现仅存大殿一座、皂角树一株。大殿系砖木结构,长16米。宽15.5米,面积248平方米,现大殿房瓦和墙壁有些破坏,但梁柱粗大挺直,布局井然。《泗虹合志》载:“释迦寺在城东南隅,洪武时建”。据现嵌在大殿后墙上的《敕赐释迦寺重修藏经楼施地围墙碑记》载:“……然考其由来,乃是宋英宗时敕赐寿圣寺,明祖定鼎,易名释迦寺,正德间始建是楼而供养法藏……康熙岁次庚寅中秋谷旦”。因此,此殿应是宋英宗时即公元1064年后所建。至今己800余年的历史。
泗县文庙“大成殿”
文庙大成殿,在泗县城内正中偏北,原有大成坊、棂星门、泮池、戟门、东西厢、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古代建筑,现仅存“大成殿”。大成殿飞檐斗拱,壮观挺秀,长21米,宽12米,面积252平方米。砖木结构,殿房由八棵廊柱顶起,殿墙四周内嵌20棵廊柱。据大成殿脊梁所书,“大成殿”是清雍正四年(1727年)所建。《泗虹合志》载:“嘉庆九年(1805年)修”。殿内二梁所书,咸丰三年(1854年)重修。距今已250余年。除局部有毁外,整个殿完好。
泗县明代石马窝石刻,清代移泗州治记碑刻。
移泗州治记碑
“移泗州治记碑”系清干隆四十五年(1781年)的石刻。石碑计两块,长206公分,宽77公分。全文35行647字,干隆四十三(1779年)年直隶泗州知州张佩芳撰。当时书法名家湖北巴东县知县梁巘书。碑刻记载了康熙十九年(1681年),老泗州湮没后,州治暂寄盱眙,后至虹县的事。它记述了老泗州湮没后的情况,当时虹县所处的地理位置,人民的心愿等。是清代早期大书法家梁巘少有的书法碑望。“移泗州治记碑”原砌于县衙大堂后墙上,后砌于县委宿舍后墙上。1981年夏移置于县文物陈列室。
泗县8处:明、清时代的西吴菜园古槐,马厂古槐、屏山白果树、老山白果树、谷卢堆、谷李堆、程行村沉船处、黄谷堆(时间待考)。
汴河故道流经我区的宿州市、宿县、灵璧、泗县。沿宿(宿县)永(永城县)、宿(宿县)洪(江苏泗洪)公路的方向向西向东伸延,河床遗迹仍清晰可见。泗县城西门偏北15米处,现遗存明代汴河入城的水关。1972年深挖河床时,在泗县鹿鸣山北两华里处挖出木船一艘,长约10米,分前后两仓,初步鉴定为宋以前的木船,部分船板现藏于泗县文物管理处。隋大业元年(605年)开凿通济渠,全长1 300公里,是时河堤筑御道,两岸植柳,为连接南北的一条交通命脉。唐、宋时江淮漕运皆由汴水而达京师。自南宋与金和议,划淮河为界,汴河即渐淤塞,不久即废。
这条通济渠,上游自荥阳北板渚引黄河水入汴河,中游至开封折向东南流经今杞县、睢阳、宁陵至商丘引蕲水古道,又经夏邑、永城、濉溪流入我区,出我区而东流至江苏省泗洪县的马公店,与谢家沟(老濉河)汇合,至青阳镇折向东南经石集、城头至临淮头入洪泽湖,下游自江都宫入于海。
❼ 泗县在古代是什么样子
泗县历史悠久。原始社会晚期,泗县境内就有人类生活。县城西南约20公里佘家台,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属龙山文化。古为淮夷地,又称九夷。三代尧封禹为夏伯,在此建邑,名夏丘(邑治遗址在今县城东南1里许),属徐州。商沿夏制。衡或周时属青州,春秋时,初属宋,宋灭属楚。秦始皇统一中国,属薛郡。后在潼城(今泗县的潼城)粗拦顷增设僮县,与夏丘境属泗水郡。西汉置夏丘县,属沛郡。东汉时,属下邳国。北周改夏丘为晋陵县,后与朱沛郡的高平县并置泗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复夏丘县,属泗州。
唐武德四年(621),置虹县(治今五河县境)。岩陆六年废夏丘入虹。之后,虹县移治夏丘,属仁州。贞观八年(634),废仁州,虹县属泗州。元和四年(809)改属宿州。大(太)和四年(830),废宿州,复属泗州。后复置宿州,治于虹,虹县再属宿州。五代时沿唐制。
宋元祐七年(1092),虹县属淮南路。绍兴九年(1139),改属淮东路泗州。十一年属南京路泗州。建炎后没于金,虹县仍属南京路泗州。元置行省、路(府)、军(州)、县4级建制,虹县初属河南江北行中(尚)书省(又称河南行省)淮安府泗州,继属江北淮东道。至正二十七年(1367),改属临濠府泗州。
明洪武六年(1373)九月,泗州改属中立府。七年八月属凤阳府,属凤阳府泗州。
清初沿明制,后实行省、道、府(直隶州)、县4级制。
顺治二年(1645),虹县属江南省凤阳府泗州。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分置安徽省。雍正三年(1725),泗州升为直隶州,虹县仍属凤阳府。干隆四十二年(1777)泗州迁州治于凤阳府虹县,并虹县入泗州,虹县降称虹乡,至此泗县始为泗州州治。
1912年4月废州制,改称泗县,直属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