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装叫什么
❶ 古代男孩一般穿什么
中国古代服装,在世界上自成一系,其结构与款式随着生产与生活的方式发展而逐渐变化。下面我们来说说古代男子的穿搭吧。
一.深衣是一种大襟窄袖的袍子,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因为被体深邃而得名。它缝制容易,穿着方便,既利于活动,又能严密地包裹住身体,还可以充分利用布料,因此很快就流行开了。无论文人、武夫、官员、平民,全都把它作为日常服装。
二、大氅(dà chǎng)是汉民族汉服的传统服装之一,也称军大衣,属于男装罩衣的一种。
三、说起古装大家应该除了汉服外,还会想到唐服吧!唐服的起源是满族马褂其根本属于长袍。长袍主要有两种:满族长袍(属于清代民间普遍穿用的一种服饰是满族人民的传统服饰)和汉服长袍(大多数男子服装是长袍样式,如直裾袍、圆领袍、道袍等)。
四、飞鱼服是明代锦衣卫、大内太监朝日、夕月、耕耤、视牲、祭历代帝王所穿礼服,由云锦中的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绢制成,佩绣春刀,除此之外只有蒙皇帝恩赐才可穿着。
五、襕衫为汉服体系,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明。在古代,襕衫为职官公服,学子穿着。整件衣服的风格是特别正式。
古代人把鞋称为履,秦汉时期男女款已显区别,男人穿方头鞋履,表示阳刚从天。魏晋时盛行木履和丝履。古代的履种类繁多,以质料来分,有布帛,草葛和皮甲三种。靴,一种高度在踝骨以上的长筒鞋,原为北方游牧民族穿用,多为皮革制成。唐代,官庶普遍着靴。宋、辽、金、元时期,靴的式样较多,有鹅头靴、云头靴、花靴等,靴的颜色随衣搭配。明代起,朝廷开始禁止庶民穿靴,穿靴已有等级制度。
古代男子发式大致分为两种:披发式——这是最原始和自然的发式,古今皆有。结发式——古代男女都把头发盘在头上,一般是因为夏季天热或戴冠需要。古代男子头饰为束发冠笄。古代男子配饰也是种类多如繁星,包括刀,剑,印,玉,佩,囊,符,带等,佩饰是古代男子的体现品味和地位的依据。
每个朝代的服饰和穿搭偏好不同,比如唐朝时期的男子喜欢穿紧窄袖口的圆领袍,戴一种长得像断兔子耳朵的帽子,而明朝的男子则喜欢宽袍大袖的道袍,佩戴儒巾、网巾等。
年轻女生如何佩戴珍珠首饰时尚又不显老气?
黄旭熙古装绝了!古代男子的穿搭通常都是怎样的?
我觉得和服和日本的传统文化好封建哦。。。
现代男性的正装,基本以西装为主。说起来,西装的历史并不久,是从几百年前英国王室的服装演变而来的。相比之下,中式正装更加源远流长。接下来我们就看一看,中国古时候的男性,是怎么穿衣服的。
中国古代服装,在世界上自成一系,其结构与款式随着生产与生活的方式发展而逐渐变化。最早在商周时期,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着裳,衣裳二字便由此而来。
春秋战国时期,分为上下两截的衣裳变成了妇女专用品。
而男人们穿的多是连成一体的长衣了。这也就是秦朝男子比较流行穿的深衣。
深衣是一种大襟窄袖的袍子,有点像现在的连体睡衣,在当时确实有不少优点。它缝制容易,穿着方便,既利于活动,又能严密地包裹住身体,还可以充分利用布料,因此很快就流行开了。无论文人、武夫、官员、平民,全都把它作为日常服装,甚至作为礼服穿。
为了骑马方便,裤子首先在游牧民族当中被发明。裤子在中原开始流行始于汉朝。一开始,汉朝男子穿的裤子叫管裤。直到汉昭帝时,皇后为了阻挠宫女与皇帝亲近,命宫中妇女都穿有裆,并在前后用带系住的穷裤。这个穿着习惯后来男女通用,汉代男子所穿的穷裤,裤裆极浅,倒是有几分像现在的低腰裤。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这个时候经常打仗,文人崇尚清谈逃避现实,在穿着上也以宽松飘逸为主。
到了唐代以后,男子的服装就逐渐简单起来。长袍是最常见的衣着。从敦煌壁画和着名的《步辇图》可以看出,唐朝百姓和贵族服装呈现两极分化。百姓流行穿半臂,半臂,也就是短袖外套,方便劳作。而贵族男子的袖子却长及膝盖,表示有人伺候,凡事不用自己动手。
在唐代,胡帽十分流行。不过,现在讲唐代故事的电视剧,经常会出现戴错帽子的笑话。比如皇帝戴着的头巾,名叫折上巾,这种头巾在唐代是平民百姓才戴的。另外,唐代皇帝爱穿黄色,此时黄色就成为了皇家的专用色。但是到了宋代,皇帝更爱大红色,潮服一律大红袍,平时常服才穿黄色。
北宋法律规定:百姓只能穿黑或者白的粗布衣服,一定级别的官员才能穿锦袍。当时时尚男人的标志就是手中的一把丝绸折扇。宋代男性流行绑腿和扎裤脚,不知道是不是与宋代民间流行蹴鞠有很大的关系。
到了元代,汉族普遍沿袭宋唐穿衣风格,而朝廷里的蒙古官员,仍然保持着喜爱皮草,酷爱戴帽的漠北穿衣风格。
明朝建国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锦衣卫,锦衣卫最早是御用仪仗队,服饰华美。他们身穿着飞鱼服,甚至是麒麟服,这可是公侯驸马才有资格穿的礼服。不过,这一身帅气的打扮,在明代却代表着恐惧与死亡。
清朝最流行男装叫做马褂。清朝皇帝一高兴就御赐黄马褂。现在中国风的唐装,并不是唐朝服装,而是由清朝的马褂改造而来的。
衣服从最原始的遮羞保暖,到后来不断被赋予文化、审美的含义,服饰的发展见证了历史。而中国男性的衣服特别多,不能说中国男人“臭美”,只能说中国特别有文化。
❷ 早期唐朝男子的服饰名称
唐朝男子的服饰名称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
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
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
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王爷的打扮也就是王公贵族的服饰为圆领袍服,因前后襟下缘用一幅整布接成横襕,故称圆领襕袍。
亲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玉带钩。五品以上用朱色小科(小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草金钩。六品用黄色(柠檬黄)双钏(几何纹)绫制作,腰带用犀钩。
(2)古代男装叫什么扩展阅读:
唐朝服饰是唐朝的服装,它有公服、圆领袍、半臂、衫裙、帔等,装饰有幞头、巾子、鹖冠、革带等,布料有蜀锦、绫、罗、夏布等。
由隋入唐(618-907),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
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唐代男子服饰,在延续传统的交领、对襟汉服的基础上,多了新的款式。
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
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
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从众多传世图画看来,这种圆领袍衫在非正式场合下流行一种“潇洒穿法”:不合颈下胸上的一段,让袍子前面的一层襟自然松开垂下,形成一个翻领的样子。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领靠近,也确实达到了与胡服相仿的效果。用今天的话说,大概就叫显得洋气。
翻领并非汉服的传统。唐代是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当时的女性们不止自己引领国际时尚潮流,也善于从第三世界民族服装中汲取灵感。那种曾广泛流行的翻领对襟,袖口有褶皱边的半臂,据说很可能起源于西域的音乐国度龟兹。
不过,圆领袍并不是田间日头的老百姓们的通用服装,更不是重大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时的服装。
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通常套在衫襦之外。
在中国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对襟的以小带子当胸结住。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在初唐,半臂更为普及,不仅男、女都可以穿用,而且进入宫廷常服的行列,同时传至民间。
半臂的兴起颇为有趣。它起源甚早,在三国时代,魏明帝曾穿薄绸半袖上衣上朝,结果被一位大臣质问,此种奇装缘自何礼法规章?可见短袖的款式初现时属于时尚界的非主流。但随着时代的推进,到了隋唐盛世它人气直升。
唐代是古代中国的青春时期,是放荡内心恣意想象的年代,半臂便在此时扶摇直上,蔚然成风。
当然也不是百无禁忌。比如太宗时的宰相房玄龄就认为半臂属“轻佻之服”,特地把不穿半臂写入家法。
但这只是部分现象,另一位名臣马周就巴巴地上疏,请求无论士庶,都可以在单衣外面穿半臂,认为这样的穿着很得体。能够对一件服装提出不同意见,可见当时朝廷和男人们还是非常自信的,也不至于认为所谓的“服妖”会招致亡国——那是他们的先人和后人都很爱找的借口。
❸ 古代男人的衣服可以叫什么,越多越好 急....写小说要用的....
南北朝服式有"袍"和"衫",裘"在此时极为珍贵,以貂裘为最。" "是少年喜爱的衣物,浮薄少年更喜爱有色之" "、"襦"、"帔"、"鹤氅",这些都是此时普及的衣装。
南朝的朝服是玄衣。
汉衣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一为直裾禅衣。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到东汉,男子穿深衣的已经不多了,一般为直裾衣。
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一样。
隋唐时期的男子的服饰中,还有袄裙、裤褶、弁服等。一般文人雅士或绅士老者,仍以大袖宽身的单衣,长裙为最常穿用的服。
宋代男子一般的服饰主要有:衣、裳、袍、衫、襦袄、裥衫、直掇、道衣(袍)、鹤氅、背子、貉袖、蓑衣、腹围等。
宋代除了官服中的冕服和朝服用上衣下裳外,一般很少穿用。
宋代的袍长到脚,又叫长襦,后有钱人用锦做袍,叫锦袍了一般人穿白袍或粗布袍,衲袍就是一种材料粗且较短的袍子,唐有缺胯袍、缺胯衫,宋代缺胯衫叫“四袱衫”缺胯袍叫“”四袱袍。
短褐,是粗布或麻布做成的粗糙的衣服也叫筒袖襦。褐衣,一般是文人隐土好穿的,也是道家用的衣服之一。
衫在宋代品种、衣式很多,如有凉衫,紫衫,白衫裥衫、毛衫、葛衫等。凉衫披在外面,因为是浅白色的,所以又叫白衫,紫衫本来是戒装,因为是紫色的,所以紫衫,前后开衩以便于骑马,且窄短,裥衫,衫下加一条横裥,是一般文士常穿的,因接近子官服形制,所以官员也有很多人穿的;
襦袄都是平民日常穿的服饰,这两者的差别并不很大,后来就“通称了。直掇、道衣、鹤氅都是宋代文人日常披在外面的比较宽大的服饰,也有一些僧人穿直掇,道衣是道家的法服,不是专指道土穿的服饰,一般的文人都可以穿,又叫道袍,穿道服时,有时用丝绦系住腰。鹤氅本是用鹤羽等鸟的羽毛捻成绒织的贵重裘衣,在晋和南朝的时候就有了。式样是穿袖、大身,后来把这种宽大的衣着叫鹤氅。
宋代有一种叫貉袖的衣服,这种衣服的特点是便于骑马,袖在肘间而长短与到腰间,是一种比较短小紧身的服式。
❹ 古代男子的服装名称谢谢
1、头衣,又称元服。元本义既是头。加元服就是行冠礼。古代贵族与平民的头衣有很大的区别。贵族戴冠、弁、冕,平民戴帻(zé)。另外,胄是指打仗时用的帽子,加在冠上,秦汉以后叫做兜鍪,再后来叫做盔。
2、体衣衣的狭义是上衣,裳是下衣。
襦:短上衣。
襌:单衣。
袷(qìa)、复:夹衣。夹衣里可以加絮。
亵衣、泽、衷衣:贴身穿的衣服。
裘:皮衣,毛向外。
袍:絮了乱麻或旧丝棉的长衣。
襺(jián):絮新丝棉的隐饥长衣。
古代上衣的领子有两种:一种是交领,衣领直接连着左右襟,衣襟在胸前相交,左襟压右襟,在右腋下挽结。另一种是直领,领子从颈后沿左右绕到胸前,平行地下垂。
衽(rèn):衣襟。襟要右掩,所以“左衽”就是异服了。
裾(jù):衣服身后的下摆。裾在身后,可以长垂至地。
袖(xiù):同袖。又运顷称袂(mèi)。灶悄返如连衽成帷,举袂成幕。
祛:袖口、袖子。
绅:古人长衣外要系带,带子在腹前打结,余下的下垂部分就是绅。
帛:丝织品的统称。
褐(hè):麻、毛织品。布和褐是同类的东西,区别是布细褐粗。读书人未做官时穿的常服用布制成,所以布衣就成了未做官的读书人的代称。
裳:裙。古代男子也穿裙。
绔:也写作袴,裤子。
蔽膝:遮住大腿到膝部的服饰,又称袆(yī)、韨(fù,芾)。类似今之围裙。
邪幅:绑腿。
❺ 古代男子服饰名称
古代男子服饰名称统称为常服,常服也叫"私服"。军人和百姓在平时和一般礼仪场合穿着的服装,意为平常时候穿着的军服。其主要特点是庄重、威武,能反映民族传统习惯和精神,适合日常穿着。
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宋官与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用色上有较为明显的规定和限制。
每级所用的原料和选色完全统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体效果十分出色。比如衣服若是金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
(5)古代男装叫什么扩展阅读
常服有如下几种:
1、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窄身两种类型,有官职的是锦袍,无官职的是白布袍。
2、襦、袄: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备之服。
3、短褐:是一种既短又粗的布衣,为贫苦人服。
4、衫:这是一种裳下摆接一横 的男人长衫。
5、裳:沿袭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样。宋时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对领镶黑边饰的长上衣配黄裳。居家时不束带,待客时束带。
6、直裰:一种比较宽大的长衣。由于下摆无衩而背部却有中缝而称"直裰"。
❻ 古代的衣服都有哪些叫法,包括男装女装,不论朝代越多越好
单衣、 袄、夹袄、袍、服、褂、襕裳、衫、夹衫、补服、百子衣、衮、裲衣、腹衣、亵衣、胁衣
夹裙、裙、绵裙、蹬裤、胸衣、合裆裤、袈裟
❼ 古时各个朝代男子服饰的名称。
1、自古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秦汉服饰为代表),延续了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日本和服最常见的式样就是这种。
2、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续了唐、五代、宋、元朝、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常见的宋太祖、明太祖画像中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穿的服饰就是这种汉服的变种。注意这种圆领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圆形小扣系紧。
女装在早期和男装类似,也穿深衣,后来则以襦裙为主。
汉族各朝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这时出现了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基本沿袭战国时期。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秦汉时期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称为“裈”)。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魏晋南朝时期,男子的服装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❽ 古代唐朝的男装,叫啥
唐改举代男子服饰,在延续传统的交领、对襟汉服的基础上,戚樱多了新的款式。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唐代官吏核仔碧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❾ 请问汉服里的男女外套分别叫什么呀
男装:大袖衫、氅(chang)、褙子,也有半臂。
女装:大袖衫、褙子,半臂。
大氅特点是对襟大袖,整体宽大且有系带,只做常服穿着。宽袖褙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褙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宋代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追求质朴,宋代男子的褙子常衬于公服内,很少外穿。女子的褙子则外穿,并成为典型的常服款式。
(9)古代男装叫什么扩展阅读:
汉服基本结构: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 ,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
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 ,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 、裋 、深衣 。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 ,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❿ 古代的新娘衣服叫凤冠霞帔,男子的衣服叫什么
男子的衣服叫汉服。
庶民女子出嫁时可享属于命妇衣装凤冠霞帔的殊荣,如同庶人男子亲迎可着九品官服一样。据说红色婚礼服饰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
但实际直到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出现在明代比较肯定,这种起源很晚的婚服样式目前是国人心中理解的华夏婚礼服饰 ,而且根深蒂固。
古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其服饰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设计为紧窄的样式,长度齐膝,便于活动。古代华夏族汉服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10)古代男装叫什么扩展阅读:
夏商与西周时的汉服衣着无实物存世,据安阳侯家庄墓及妇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贵族上身穿交领衣,腰束绅带,下身着裳,腹前系市(蔽膝)。西周时遗留下来的人像材料更少。从洛阳出土的玉人及铜制人形车辖来看,衣、裳、带、市仍是贵族男装的基本组成部分。
其衣用正色,裳用间色,并特别重视裳前之市。西周铜器铭文记载周王在册命典礼上颁赐的服装中,常有“朱市、葱黄”(《毛公鼎》)“市、黄”(《询簋》)等物。
市、 黄即古文献中的、 衡,指蔽膝,衡则指包括系玉之组和玉件在内的整套佩饰。河南信阳长台关与湖北江陵纪南城战国墓所出之俑,均在腹前系玉佩。贵族则在玉佩下衬以色彩特殊的,因而引人瞩目,成为代表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