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卖男装的用白色灯光的多
1. 服装店的灯光布局有什么讲究
1、衣架陈列区照明
衣架陈列区帮助顾客轻易找到自己喜爱的服装款式,并从容地试穿和感觉一下衣服的质感。在装修时要注意,这个区域的照明应集中在产品上,采用自然色调以配合服装的颜色,灯光要有很好的显色性。在衣架附近有针对性地采用嵌入式led筒灯灯具会比较有效。
2、灯光颜色需要协调
特别是由模特进行单件服装展示的位置,一定要用节能的LED轨道射灯进行烘托。灯光的颜色也要适当,蓝色光给人很冰凉、冷酷、迷幻的感觉(夏装),黄色的灯光给人很温暖的感觉(冬装)。冷暖结合是服装店最适合的,如果全部是冷光(也就是平时所看见的白色灯光)店铺虽然亮堂,但是给人的感觉惨白不够温馨,衣服会显得不够柔和。加上暖光灯(平时看见的射之类的黄色光)能中和惨白感觉,照射出的衣服也更动人。
3、服装展示区照明
服装展示区可以采用多种美工设计来展示店铺内模特所穿的服装最完美的一面。较亮的光线比较容易显示陈列商品的可见度。
另外,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门头的光线一定要补足,一定要够亮。首先环境要亮起来,再者不同的灯光设计不仅能让衣服更动人,更会达到不同的效果,满足更多人的欣赏眼光。
除了一些布局上的讲究,灯光类型的选择也有讲究,例如市面上较为流行的LED轨道灯,合理应用此灯型,也可大大提高布局的格调。上为照明。
2. 服装店用led灯,是用正白好还是暖白好吗
正白和暖白中间还有一个中性白,就是4000K左右,那个颜色最合适
3. 服装店用暖光灯好,还是白光灯好
用暖白光比较好,暖色系的灯光看起来会比较舒服,而且不用点很亮,恰当才好,这样整个环境看起来就会很舒服,顾客也会乐意多在服装店停留。
金黄色的暖色系灯光可以提升服装以及店铺的色泽度,从店外感受,就是金碧辉煌、闪闪发光的感觉。照射在服装、衣架、墙面以及地板上的时候,折射出的暖暖的色系,首先让顾客有一种被温暖包围的感觉。
这时候走在店外的顾客首先是被橱窗中的陈列和设计吸引,看到这一块小小的地方所呈现出的效果,所以对于灯光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衬托作用。提升服装色泽度,打造立体感,与整个橱窗风格相辅相成。
(3)为什么卖男装的用白色灯光的多扩展阅读:
服装店里面的衣服有时候卖得不仅仅是衣服的质量,而更多的是环境的选择。就比如一个人去吃饭一样,餐厅环境一目了然,大家都喜欢优雅、宽敞、舒适的地方。
服装店也是同样道理,灯光的选择上应该与服装店的整体协调,一般服装店都以明亮简洁灯光。但这也应该侧重点,比如重要的推荐位置,灯光上更应该特殊化,吸引顾客的眼球。
试衣间的颜色方面建议最好是在能和店内颜色搭配的同时能显眼一点,试衣间里边最好能细心布置一下,温馨以及方便的挂衣钩一定要设置好,具体的位置最好在用不到的死角或者不占陈列面积的地方和收银台靠近最合适。
4. 服装店应使用什么色温的led轨道射灯.选用暖白色的还是正白色的。
衣服的颜色很重要 衣服色深 就用暖白 色浅 就用 纯白
5. 卖衣服时,为了看准颜色,往往要把衣服拿到阳光下观察,而不到室内日光灯下看,这是为什么
简单,因为太阳光是由多种单色光组成,然而这几种单色光所组成的却是白色的。虽然日光灯的光也是白色的,但是这其中的单色光是没有太阳光那么全的,所以卖衣服时,为了看准颜色,往往要把衣服拿到阳光下观察,而不到室内日光灯下看。(我早学过了,保证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6. 为什么白色的衣服反光,黑色的衣服吸光
因为黑色会吸收光源,白色则会反射光源,所以在阳光下,穿黑衣服会比穿白衣服热,在室内就没有差别了,通常呈黑色的物体是较好的热吸收体,较易吸收各种波长的光;因此可能较易吸收紫外线,也就容易吸收可见光的热度。白色物体会反射各种波长的光,反射紫外线的能力当然比黑色物体好。
7. 服装店灯光要怎么选择,什么样子的灯光能使衣服的颜色更好看
服装店铺的灯光,讲究一定的层次感.现在新开的店铺一般都用LED灯光,第一;LED比金卤灯节能60%以上,第二;LED外观时尚,潮流感更强,第三;LED灯的寿命长于金卤灯5倍,第四;可以更好地显色,就是显现衣服原本的颜色和完美做工.最大的缺点就是LED灯的投资费用比较高,如果你卖的东西定位得比较高档的话,建议你采用LED灯
给你一个粗略的方案:在天花板上装两行轨道,用轨道射灯,既可以照墙上的衣服,也可以照中间的衣服,因为轨道灯是可以转头和沿轨移动的,也就是可以照指定的位置.就不要用那种"像锅盖的白色高压钠灯了。
8. 用什么颜色的灯光会使我的服装店里的衣服颜色更好呢
1空间感与重量感 色彩的柔和与绚丽,能够强化或减弱卖场的空间感与重量感。比如使墙壁光鲜明亮,会使人感觉青春与活力;而涂有厚重的色彩,则会使人感到稳定与庄重,较适合典雅、大气的服饰品牌。 一般来说,亮丽的色彩可以让顾客很快陶醉,并激发年轻爱美女性的兴趣,但是值得说明的是:天花板、地板、货架及店内广告最好能够保证协调,同时色彩不要杂乱才能使人感到清爽。而厚重的色彩,也要做到浓淡结合为妙,否则过于压抑则会使人感到沉闷,抑制购买情绪。具体到应用范畴,亮丽的色彩适合青春女装,而厚重的色彩则适合男装与正装。 2色彩造成的冷暖错觉 人们看到暖色一类色彩,会联想到阳光、火等景物,产生热烈、欢乐、温暖、开朗、活跃、等感情反应。见到冷色一类颜色,会使人联想到海洋、月亮、冰雪、青山、碧水、蓝天等景物,产生宁静、清凉、深远,悲哀等感情反应。但是,仔细品味,其实冷暖色调中又能细分,其中:冷色调的颜色,分为庄重冷与活力冷两种。比如黑色、灰色等色彩能使人感到庄重与稳定;而亮蓝与亮绿等色彩则会使人感到朝气蓬勃,较适合一些时尚品牌。暖色调的颜色则分为热烈暖与温情暖两种。比如,酱红色的墙壁,会使卖场充满媚惑与热烈,而黄色与橙色的墙壁则让人感到温馨与浪漫。 所以,根据冷暖色调的作用,经营者就需要将自身品牌所诠释的含义及服装的风格进行细致了解,最终结合色彩来设计卖场氛围。 总之灯光选用黄光,一般的用射灯,显色性不高,要效果用金卤灯,选用4000K的色温,墙上的颜色最好选跟衣服色对比的,
9. 服装店灯光亮点好还是暗点好正白还是暖白
暖白比较好,灯光太暗,衣服也会黯然失色,会给顾客一种压抑的感觉。
10. 为什么白色的衣服反光,黑色的衣服吸光
1. 光与色
没有光源便没有色彩感觉,人们凭借光才能看见物体的形状、色彩,从而认识客观世界。什么是光呢?从广义上讲,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而不是物体),它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包括宇宙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无线电波等。它们都各有不同的波长和振动频率。在整个电磁波范围内,并不是所有的光都有色彩,更确切地说,并不是所有的光的色彩我们肉眼都可以分辨。只有波长在 380纳米至 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的色知觉。这段波长的电磁波叫可见光谱,或叫做光。其余波长的电磁波,都是肉眼所看不见的,通称不可见光。如:长于780纳米的电磁波叫红外线,短于380纳米的电磁波叫紫外线。
实际上,阳光的七色是由红、绿、紫三色不同的光波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我们把这红、绿、紫三色光称为三原色光(目前彩色电视所采用的是红、绿、蓝,实际上混合不出所有自然界之色,只是方便而已,但光学一直采用红、绿、蓝为三原色,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色图”来表示),国际照明学会规定分别用x、y、z来表示它们之间的百分比。由于是百分比,三者相加必须等于1,故色调在色图中只需用x、y两值即可。将光谱色中各段波长所引起的色调感觉在x、y平面上做成图标时,即得色图(见图2)。因白色感觉可用等量的红、绿、紫(蓝紫)三色混合而得,故图中愈接近中心的部分,表示愈接近于白色,也就是饱和度愈低;而在边缘曲线部分,则饱和度愈高。因此,图中一定位置相当于物体色的一定色调和一定的饱和度。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做了一次非常着名的实验,他用三棱镜将太阳白光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色带。据牛顿推论:太阳的白光是由七色光混合而成,白光通过三棱镜的分解叫做色散,虹就是许多小水滴为太阳白光的色散,各色波长如下:
单位:纳米
可见光谱表:
光的物理性质由光波的振幅和波长两个因素决定。波长的长度差别决定色相的差别,波长相同,而振幅不同,则决定色相明暗的差别。(图3)
2.物体色
人们在这个问题上争论颇大,有人认为有固有色,有人认为没有。主张没有的人说:没有光什么物体也不具备颜色,物体之所以有色,是因为不同物质对七色光中不同的色光吸收或反射不同,所以呈现色彩不同。他们又说:绿叶这种物质能反射绿光吸收其他色光,所以看上去是绿的,红花这种东西是能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色光,所以看上去是红的。而主张有固有色的人说:为什么红花照上红光会显得更红,这是因为它本身具有红色素,它的红色已饱和,所以全部反射出来,而将红光照到绿叶上,绿叶会变成黑色,这是因为绿叶中没有红色素,它全部吸收,自然会成为黑色的,而白色纸上任何色素都不具备,照上任何色光它大部分都反射出来。另外白色的棉花因为它不具备任何色素,所以反射全色光,当染上红色素后,其质地没有多大变化,因而反射红光,吸收其他色光。为了免其争论,我们称它是物体色,但要说明物体之所以反射不同色光的原理:
不同物体反射不同色光,为什么?因为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反光曲律,这种曲律,人们称为色素。比如说,红色物体,它的曲律能反射红光,也就是说它的曲律是能反射640~750纳米的电磁波,如果红光照到上面,即可产生同步共振的效应,使红光反射回来,只有一部分红光在共振时消耗其能量。所以我们看到它为红色,也称该物体反射红光。如果是其他色光照到上面,因为曲律不同而产生波长的干扰作用,所产生的干扰波不一定是多少,如果是550~600纳米的黄光照在红色物体上,可能会产生类似600~640纳米的干扰波,即类橙色,这就是所谓黄光被吸收。如果是480~550纳米波长的绿光照在红色物体上,可能产生较为紊乱的干扰波,这种干扰波大部分不在可视光波之内,仅有一部分被反射出来产生视知觉,我们说这种绿光波吸收而产生黑灰色的视知觉。如果是白色光照在红色物体上面,只有白光中640~750纳米的光波产生同步共振,其余的光波产生干扰,我们说,这是红光被反射出来,而其余光波被吸收。能反射不同波长的物体,因为其曲律不同而对不同色光产生同步共振,我们称它能反射不同色光。如果是黑色物体,它不能纯净地反射某种色光,也就是说:不能使任何一种色光同步共振,只能反射干扰后的混合型较杂乱的电磁波,所以我们称它为黑色吸光体。黑色之所以吸光,就是因为色光照到它上面不能产生同步共振的返回,所有不同波长电磁波被干扰,干扰后即将光能消耗在干扰之中,产生热量,这就是黑色吸光的作用。而白色物体能将七色光的电磁波大部分同步共振地反射回来,仅有一小部分在共振时消耗其能量,所以,我们称它反光率高,有凉爽感。
这就是物体反射不同色光的原理。
另外,我们知道,光波也是电磁波的一种,因而它同样具备电磁波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这又是与色光相同的物体色反射相同色光的又一原因之所在。
任何物体对光都具有吸收、透射、反射、折射的作用。
在可见光谱中,红色光的波长最长,它的穿透性也最强。比如说:清晨的太阳为什么是红的?这是因为清晨的太阳光要照到我们身上需穿过比中午几乎厚三倍的大气层,而且清晨的空气中含有大量水分子。阳光穿过它时,其他色光许多被吸收、折射或反射了,只有红光以巨大的穿透力,顽强地穿过大气层、水蒸气来到地面,在此其间,大部分蓝紫色光都被折射在大气层及水蒸气里,而到达地面上的太阳光大部分是红橙色,所以太阳看上去是红的。
在卫星上看天空本来是漆黑一团,但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看天空是蓝色的呢?这就是因为太阳光照到地球上,其中蓝紫色的光因其穿透性最弱而被空气吸收、折射、反射了,这些蓝光散布在空气中,看上去自然是蓝的。而海水为什么是绿的呢?水不是无色透明的吗?这也是因为阳光照入水中,大部分青绿色光折射在水中,所以看上去海水是青绿色的。在空气污染极少的天山,我们发现,近山是绿树,中景山是青蓝色,而远景山则是蓝紫色,故人称“青山绿水”。由于以上原因,我们绘画中就出现了“色彩的透视”,即:近暖、远冷,近实、远虚,近纯、远灰,此处暂不多赘
第二节 色彩的分类与特性
我国古代把黑、白、玄(偏红的黑)称为色,把青、黄、赤称为彩,合称色彩。
现代色彩学,也可以说是西洋色彩学也把色彩分为两大类:
1.无彩色系
无彩色系是指黑和白。试将纯黑逐渐加白,使其由黑、深灰、中灰、浅灰直到纯白,分为11个阶梯,成为明度渐变,做成一个明度色标(也可用于有彩色系),凡明度在0°~3°的色彩称为低调色,4°~6°的色彩称为中调色,7°~10°的色彩称为高调色。
色彩间明度差别的大小,决定明度对比的强弱,3°以内的对比称明度的弱对比,又称短对比。3°~5°的对比称为中对比,又称中调对比。5°以外的对比称为强对比,又称长调对比。
在明度对比中,如果其中面积大,作用也最大的色彩或色组属高调色和另外色的对比属长调对比,整组对比就称为高长调,用这种办法可以把明度对比大体划分为高短调、高中调、高中短调、高中长调、高长调、中短调、中中调、中高短调、中低短调、中长调、中高长调、中低长调、低短调、低长调、低中调、最长调等16种:以下略举9种(见图4;彩图16~18)
一般来说,高调明快,低调朴素,明度对比较强时光感强,形象的清晰程度高;明度对比弱时光感弱,不明朗、模糊不清。明度对比太强时,如最长调,有生硬、空洞、眩目、简单化等感觉,而且有恐怖感。(参见彩图1~15)
2.有彩色系
有彩色系有三个基本特征:色相、纯度、明度,在色彩学上也称色彩的三要素、三属性或三特征。
(1)色相: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确切地说是依波长来划分色光的相貌。可见色光因波长的不同,给眼睛的色彩感觉也不同,每种波长色光的被感觉就是一种色相。
依色散可分出色相的序列关系,即红、绿、蓝(蓝紫)三原色加间色,即,红、橙、黄、绿、青、蓝、紫。并可在色相环中细分为
(2)纯度:纯度是指色光波长的单纯程度,也有称之为艳度、彩度、鲜度或饱和度。在七色相中各有其纯度,七色光混合即成白光,七色颜料混合成为深灰色;黑白灰属无彩色系,即没有彩度,任何一种单纯的颜色,倘若加入无彩色系任何一色的混合即可降低它的纯度。在七色中除各有各自的最高纯度外,它们之间也有纯度高低之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并列的色散序列色相带,将各色同样等量加灰,使其渐渐变为纯灰,通过实验可以明确看到红色最难,青绿色最容易,这就说明红色纯度最高,而青绿色纯度最低。
(3)明度:明度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对光源色来说可以称光度;对物体色来说,除了称明度之外,还可称亮度、深浅程度等。
无论投照光还是反射光,在同一波长中,光波的振幅愈宽,色光的明亮度愈高。在不同波长中,振幅比波长的比数越大,明亮知觉度就越高。(见图3)
白颜料属于反射率高的物体,在其他颜料中混入白色,可以提高混合色的反射率,也就提高了混合色的明度。混入白色愈多,亮度提高愈多。黑色颜料属于反射率极低的物体。在其他颜料中混入黑色,可以降低混合色的反射率。稍混一些,反射率就明显地降下来,也就降低了混合色的明度;混入黑色愈多,明度降低愈多。灰色属于反射率95%以下与10%以上的色彩,即属中等明度的色彩,黑白与不同明度的灰色,可以构成有秩序的明度序列。
不同色相的光的振幅不同。红色振幅虽宽,但波长也长;黄色虽然振幅与红色相当,但它的波长短。红色的振幅比波长的比数小于黄色的振幅比波长的比数。所以红色较黄色明度要弱。
我们可以将色散带展开,即:紫红、红、橙红、橙、橙黄、黄、黄绿、绿、青绿、青、青蓝、蓝、蓝紫、紫、紫红。使紫红居两端,黄色居中央,向上逐渐加白,可以发现,黄色很快就可变成纯白,而紫色最慢变为纯白。向下逐渐加黑,紫色很快即可变为纯黑,其次为青色,而黄色最慢才变为纯黑。整个表变为W形,这说明黄色明度最强,而紫色最弱,其余类推。(见图5)
这种现象,通过电脑色谱即可明晰分辨,原理是:太阳光投射到大地上的七色色光中,实际上仅靠其中红、绿、紫这三原色即可混合出自然界所有颜色。而这三原色中的绿色色光占50%,其余两色红光与紫光,约各占25%。但因为紫光光波短,穿透空气时形成的角度大,在它穿越大气层时,一部分蓝紫色光被反复折射在大气层中,这就形成了蓝色天空。而红光光波是可见光波中最长的光波,在它穿越大气层时,与空气形成的角度小,大部分红色光波都能到达地面。所以,实际上到达地面的色光中红光比紫光要多。黄光是由绿光与红光加光混合而成。我们知道,加光混合后新产生的光,要比原两种光的任何一种都亮。其原因是:640~750纳米光波的红光与480~550纳米光波的绿光相混合时形成新的干扰波形,这些波形以不同色相呈现出来,那就是600~640纳米的橙红光,580~600纳米的橙色光,560~580纳米的黄色光,530~560纳米的黄绿色光等。而这些新产生的波形,尤其是黄色光和黄绿色光,它们的振幅与波长之比,较红光和绿光的振幅与波长的比数都大。这就是混合后的加色光要比混合前任何一种原色光亮的原因。所以,实际上我们看到的青光,也是由绿光与紫光加光混合而成,所以它也比混合前的任何一种原色光要亮。这是加光混合的原理。
再看减光混合:
黄光=白光-紫光 (减去一种原色光)
绿光=白光-红光-紫光 (减去两种原色光)
青光=白光-红光 (减去一种原色光)
紫光=白光-红光-绿光 (减去两种原色光)
红光=白光-绿光-紫光 (减去两种原色光)
这样,就形成带形色谱的“W”型,这各色的明亮次序按“W”型排列为:紫<红<橙<黄>黄绿>绿<青绿<青>青蓝>蓝紫>紫。
第三节 色彩的表示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更方便地运用色彩,必须将色彩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秩序排列起来。历史上曾有许多色彩学家作过努力和研究。
1.牛顿色相环
这是较为科学的早期表示方法。后来人们把太阳七色概括为六色,并把它们圈起来,头尾相接,变成六色色环,在三原色与三间色中十分明确的区分开来。
红、黄、蓝三原色是由一个正三角形的三个角所指处(当时误将黄色认为原色,如今只认作减光混合)。而橙、绿、紫也正处于一个倒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所指处。
三原色中任何一种原色都是其他两种原色之间色的补色;也可以说,三间色中任何一种间色都是其他两种间色之原色的补色。(图6)
2.色立体
色立体是借助于三维空间来表示色相、纯度、明度的概念。如果我们借助地球仪为模型,色彩的关系可以用这样的位置和结构来表示:赤道部分表示纯色相环;南北两极连成的中心轴为无彩色系的明度序列,南极为黑,用S表示,北极为白,用N表示,球心为正灰;南半球为深色系,北半球为明色系;球的表面为清色系;球内为含灰色系(浊色系);球表面任何一个到球中心轴的垂直线上,表示着纯度序列;与中心轴相垂直的圆直径两端表示补色关系。但事实上如果以图5的色彩明度序列表将球包裹起来,可以发现纯度最大的黄色不在赤道上,而是偏向N,其次为青色。纯度最大的紫色也不在赤道上,而是偏向S,这样就构成一个波浪起伏式偏赤道的色球仪。(图7)
色立体的用途
(1)色立体相当于一本“配色字典”。每个人都有主观色调,在色彩使用上会局限于某个部分。色立体色谱为你提供了几乎全部色彩体系,它会帮助你丰富色彩词汇,开拓新的色彩思路。
(2)由于各种色彩在色立体中是按一定秩序排列的,色相秩序、纯度秩序、明度秩序都组织得非常严密。它指示着色彩的分类、对比、调和的一些规律。
(3)如果建立一个标准化的色立体谱,这对于色彩的使用和管理将带来很大的方便。只要知道某种色标号,就可在色谱中迅速而正确地找到它。但是色谱也具有若干不可避免的缺点。首先,色谱只能用自己的色料制作,但色料不仅受生产技术的限制,在理论上限制也很大,据色彩学家分析,还不可能用现有的色料印刷出所有的颜色来;其次,印刷的颜色也不可能长期保存不变色。在实用美术中,色立体只能作为配色的工具,科学的工具毕竟不能代替艺术创作。
奥斯特华德色立体
奥斯特华德是德国化学家,他对染料化学做出过很大的贡献,曾经得过诺贝尔奖金。1921年他出版了一本《奥斯特华德色彩图示》,后被称为奥氏色立体。他将各个明度从0.891-0.035分成8份,分别用a、c、e、g、i、l、n、p表示,每个字母分别含白量和黑量(他这种分法是以韦伯的比率为依据的)。以明暗系列为垂直中心轴,并以此作为三角形的一条边,其顶点为纯色,上端为明色,下端为暗色,位于三角中间部分为含灰色(图8)。各个色的比例为:纯色量+白+黑= 100%。奥氏运动空间的方法是将纯色、白色、黑色按不同比例分别在旋转盘上涂成扇形,旋转混合,得出混合各种所需的色光,然后再以颜料凭感觉复制。
奥氏色立体的色相环由24色组成,色相环直径两端的色互为补色,以黄、橙、红、紫、青紫(群青)、青(绿蓝)、绿(海绿)、黄绿(叶绿)为8个主色,各主色再分三等分组成24色相环,并用1~24的数字表示(图9)。每个色都有色相号/含白量/含黑量。如8ga表示:8号色(红色),g是含白量,由表查得22;a是含黑量,查得是11,结论是浅红色。
他将每片颜色订在一起,形成一个陀螺状的色立体(图10)。
孟塞尔色立体
孟塞尔是美国的色彩学家,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美国早在1915年就出版过《孟塞尔颜色图谱》,1929年和1943年又分别经美国国家标准局和美国光学会修订出版《孟塞尔颜色图册》。最新版本的颜色图册包括两套样品,一套有光泽,一套无光泽。有光泽色谱共包括1450块颜色,附有一套黑白的37块中性灰色,无光泽色谱有1150块颜色,附有32块中性灰色。每块大约1.8×2.1厘米。孟氏色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根据颜色的视知觉特点所制定的标色系统。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该标色系统作为颜色的分类和标定的办法。孟氏色立体的中心轴无彩色系从白到黑分为11个等级,其色相环主要有10个色相组成:红(R)、黄(Y)、绿(G)、蓝(B)、紫(P)以及它们相互的间色黄红(YR)、绿黄(GY)、蓝绿(BG)、紫蓝(PB)、红紫(RP)。R与RP间为RP+R,RP与P间为P+RP,P与PB间为PB+P,PB与B间为B+PB,B与BG间为BG+B,BG与G间为G+BG,G与GY间为GY+G,GY与Y间为Y+GY,Y与YR间为YR+Y,YR与R间为R+YR。为了作更细的划分,每个色相又分成10个等级。每5种主要色相和中间色相的等级定为5,每种色相都分出2.5、5、7.5、10四个色阶,全图册共分40个色相(图11、
任何颜色都用色相/明度/纯度(即H/V/G)表示,如5R/4/14表示色相为第5号红色,明度为4,纯度为14,该色为中间明度,纯度为最高的红。(日本1978年12月出版了一套颜色样卡,称新日本颜色系,包括5000块颜色,它是目前国际上最多的颜色图谱。它也按孟塞尔色彩图谱命名,但考虑到孟氏色立体中的40个色相,不能满足实际上的需要,尤其是在R到Y和PB区间。因而又增加了1.25R,6.25R,1.25YR,3.75YR,8.75YR,6.25Y,3.75PB,6.25PB等8个色相,总共48个色相,光值即明度,分为10个等级,每个等级为0.5,即由1~9.5,纯度分14个等级,每级差为1,即由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