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士兵为什么穿丝绸内衣
1. 看书有看到,每个士兵的甲胄很有讲究,里面会加丝绸,用处是什么
[盔甲]
冷兵器时代头部和躯干各部位防护装具的统称。它的名称繁多,但基本上分为护头的盔和护身的甲两部分。甲又可分为甲身、甲裙、甲袖和配件几部分。早期,人们用兽皮柳条,有垫衬材料的布套,木头等固定在躯干上用以防护兵器的攻击。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逐步出现了皮盔甲、膝盔甲、铜
(青铜)铸盔甲。整块金属锤炼而成的板甲、金属编织的锁子甲等等。较早的铜制盔甲出现于亚洲。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殷周时代的中国、吠陀时代的印度都已出现了铜盔甲。最早大量使用铁制盔甲是中东的亚述人。在盔甲的普及过程申,还出现了颈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护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封建时代的亚洲一些国家和中世纪的欧洲盔甲倍受重视
制作极为完善精美,也较昂贵,还出现了金银、稀少皮革制作的盔甲。随着近代火器的广泛使用,古代盔甲茬战场上的防护作用逐渐降低,最终被以现代技术制作的防弹背心
钢盔等取代。
[镜甲]
一种护劈的防护甲。形似衬衫,最秘是把一些皮带或薄金属片缝在皮衣上做成。有时铠甲用丝绒覆盖,饰以压制花纹和雕刻图案。门世纪出现了锁子甲和鱼鳞甲13世纪起逐渐被锁子甲和细密铠甲所代替。在俄罗斯,铠甲是用小环通常是小铁环紧密连接起来的长衫。
[锁子甲]
古代作战时保护身体的防护装具。一般用铁锻制成小片,再以小片铁用铁链子衔接。互相密扣缀合而成衣状,穿起来柔和轻便。盛行于中国唐代。
[叶片甲]
一种防备冷兵器和火器杀伤的防护装具。最初使用的是结实的麻布衣或皮衣,随着金属的出魏,装上了铜片、背铜片、铁片和钢片。古代东方各民族早已有叶片甲,金金属叶片甲就产生于那里,后来为罗马人广泛使用。叶片甲分叶子甲和鱼鳞甲两种。火器广泛使用以后
(14世纪起),叶片甲变为分别保护躯干和四肢等部分的厚金属局部护甲。
[脸甲]
头盔的前部,防止冷兵器袭击军人脸部用。古代和中世纪使用脸甲。脸甲严密地与头盔连在一起,有的是活动的。由铁或钢制成,呈整块瓦片状或鳞片状。法国圆柱形头盔的脸甲就是头盔前墙的延长部分,并且有2个眼孔及1一2个鼻、嘴孔。古俄罗斯头盔实际上没有脸甲,而只有一窄条箭状金属片下垂在脸部中央。古俄罗斯军人,也戴球顶尖盔;有时这种头盔还带有锁子甲护肩,放下来可遮住后脑部、颈部、肩部,同时也遮住脸部。
[颈甲]
护具的一种配件。使用于古代和中世纪,用以保护军人的后脑、脖颈、肩膀和肩肿骨兔受冷兵器伤害。在套环盔甲中,颈甲成锁状圆定茬军人头盔边缘,垂于双肩。在叶片甲中,颈甲用环索连接整块的铁板或者数块金属板制成。在中世纪无缝隙的骑士盔甲中,颈甲是防护装备的主要组成部分。颈甲连接叶片甲、披膊和头盔,按尺寸和武士体形精工制作,分前后两部分,左面用活动铰链联接,石面用暗拍联接。
[胸甲]
用于保护军人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杀伤的沪具。由两块坚固的弯板-----胸板和背板组成。古代洞前胸甲用密实的毡片外包皮革制成。后来出现了铁制胸甲,其前半部与后半部上面用环拍和铰链或包铁皮带连接,下面用腰带系紧。胸前点缀以压制纹或镶嵌饰物,且镀金或镀镀,重6一10公斤,厚1一3·5毫米。在俄国军队申,胸甲于1731年装备重骑兵,经短时停用 (180a一!812年)之后,作为护具一直沿用到19世纪60年代,后仅在近卫骑兵第一师各团用作礼服。御林军骑兵团的士兵、军官及其他人员的胸甲茬结构和饰物多寡方面各不相同,御林军的胸甲表面光滑带有铜制饰物。俄军胸甲骑兵仅茬乘马队形申穿胸甲。由于火器的不断改进,胸甲变成了近卫骑兵的仪仗装具 (至1917年)。
[铠甲手套]
古代铠甲中护手配件。古代镜甲开始没有手套,后用度革、毡片等护住手背。精致的金属锁子甲、锻甲出现后,在护臂甲的下拦颤圆端蹿出一块叶片护住手背。欧洲是在13世纪初翻成了锁子甲连指手套,后又制出五指分开的铠甲手套。
[中国铁铠甲]
中国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铁甲。甲又名铠,《释名·释兵》:"铠,犹铠简塌也。铠,坚重之言也,或渭之甲。"各代铁铠甲往往因材因体而制,形制繁多。汉代称铁甲为玄甲,以别于金甲、铜甲。汉代军队申已普避装备铁甲。河北满城西汉申山靖王刘胜墓出主的鱼鳞甲。重约16名5公斤,共由2859片铁甲片缀威。据测定,当时铁甲片由块炼铁锻成甲片后,再退火脱炭,具有韧性。穿用者躯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铁甲围护,铃形如半袖短衣。南北朝时期,宪耍酪行两当镜称碉光铠。两当铠丙形制和服饰中的两当形状相近似丽得名,它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组成。明光铠胸前和背后都有大型镜子样金属圆沪。唐代的铠甲形制多样,据《唐六典》记载有十三种:即明光甲、缀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予甲、马甲,主要供步骑兵使用。宋代以后,虽然火器出现,但铠甲仍然是重要的防护装备。宋代镜甲有钢铁锁子甲、黑漆濒水山泉甲、明光细网甲、明举甲、步人甲等数种。锯《宋史·兵志》记载:宋代一套镜甲的总重量迭45斤至50斤,甲叶有飞25片,制造时费工作日120个,花用经费三贯半。明代着眼减轻镜甲遵量,每付减至40斤至25斤,多为铁阀甲、锁子甲。清朝前期装备的铠甲承袭明代工艺传统。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艺的优点,铁甲防护能力和外规装饰都有进步。故富博物院存清高宗弘历御用铠甲,由铜盔、护项。护膊、战袍、护胸、铜镜、战裙、战靴八部分组成。甲衣内衬钢片,明哈片、哦疆边、饯袍上密缀铜星,一般武士的铠甲,制成坎肩、马蹄袖袍型式。战袍外绣花,密缀钢星。清末操练新军,改着西式军装,铁铠甲废止。
[绵甲]
以纺织品制造的甲。主要使用于申国的明代、清代和古代波斯等地区。以棉、麻、织布等材料制成了由甲身、甲袖、甲裙组成,还有小臂,小腿护套等配件。甲表面或可染成彩色,钉有大颗的铜、铁甲泡。绵甲用材比较轻软,审衣宽大,战斗申较着铁甲行动较为自如,沾湿后还可抵御初级火器的射击。20世纪初,清王朝编练"新军",使用近代枪炮,绵甲与其它甲一同停止使用。
[胄]
中国头盔。胄,战国以后称兜黎,宋代以后称盔。中国传说最早的胄由造尤创造。人们用兽角、藤条兽皮制成头盔。目前出土最早的铜胄为商代青铜胄,皆用青铜整体范铸,饰有兽纹。铜盔也称胄,古代作战时用以防头部的防护装备,其形如帽,可以同时防护头顶、面部和颈部,盛行于商周时期。周代铜胄也是整块范铸,左有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护耳,有的在周边宽带上凸出一羊排圆泡钉。出土的周胄,造型朴实。战国出现铁兜鉴,用铁甲片层层编压而成。此后至宋代,头盔一般为整块范铸,铁甲片编缀,或二者结合制成。"明代夫盔大体承袭宋制,有所改进。明朝御林军用锁子盔,铁钵象一顶便帽,下沿装锁子钢丝网,盔高八寸许,网长一尺左右,网环极为细密。士兵的铁盔较简单,装饰不多,铁钵高大,肩庇较宽,整个盔面上宽下窄,形如尖塔形。军官用的铁盔雕刻有龙虎图纹,有的用金银镶嵌,盔上有赏,可插貉缨。及至火器广泛应用后,铁盔的形制趋向轻体化。清中叶以后,甲胄成为仪仗、校阅时着用的装饰品,实战中较少应用。清朝末年,西式钢盔传人中国,成为步兵通用的防护器具。皮条编缀而成。甲均涂漆,皮革以犀年皮、咒皮、鳖鱼皮、水牛皮等为主。几乎每个武士均装备甲,有的马匹也着甲。春秋战国之交,铁兵器出现后,皮甲不能抵御锋利兵器的打击,逐步让位于铁铠甲,但皮革作为轻便防护装具仍沿用达千年之久。
[鞨]
中国古代革制的胸甲。《管子·小匡》:"轻罪人兰盾、拾革、二戟。"尹知章注:兰,即所谓兰拾,兵架也。拾革,重革,当心着之,可以御矢。"
[中国皮革甲]
甲是古代作战中人马防护装具。中国传说堂尤发明甲,在夏代常备军已装备甲。早期的甲以藤条·木片、皮革等原料制成,以皮革为主。商代一一般以整皮护驴干,四肢不着甲。由于整片皮裹身不便于作战,至迟到春秋末期已出现由小块皮革联缀成的片甲。周代,全甲由身甲、甲块、甲袖三部分组成,每部分由小块革以丝带连接。
2. 古时候打仗的士兵都穿铁甲,那他们的身体受得了吗
明代是重型甲和轻型甲地位交替的时期。重型甲穿着笨拙,不便于实战,逐渐被淘汰。轻型甲——绵甲应运而生。绵甲材料柔软、轻巧,在其表面缀有大量的铜甲泡和铁甲泡,因此轻便,灵巧,沾湿后还可以抵御初级火器的射击。明代已经广泛使用锁子甲,明代普通士兵也配有锁子甲。明代锁子甲在形制上回归中国传统甲衣风格,环与环不再无限延伸为一件整衣,而是平面地构成一个个方块部件,附着在一块块甲衬上,形成甲衣的单元,组合成整套铠甲,其部件有披胳膊、胸甲、腹甲、背甲、腿裙等。明代的锁子甲由前代延续而来,但是由于制作工艺较之于前代先进,同样是钢铁打造,分量却比前代轻便。
明代的铠甲多用钢铁打造,分量不轻。《客座新闻》说:“各边军士从戎,身荷锁甲、战裙、遮臂等具,其重四十五斤,铁盔、铁脑盖重七斤,顿项、护心、铁胁重五斤。”又据《明会典》,青布铁甲,每副用铁四十斤八两。
所以说古代将士必须有好身体,好体力,才能穿着如此重的铠甲,挥舞几十斤的兵器,奋力作战。真得了不起,也真得很辛苦。打一次胜仗,保卫国土,活着回来,多么不容易。
3. 浣洋诀3.4.6蒙古四绝之一•弓:远程打击
八角捋须笑道:“说起蒙古帝国的强大,最根本的、还是军事力量的强大---这也是本课学习的核心内容。”
小武点头道:“不错。还请你仔细分析,他们的军事力量到底是如何强大法。”
八角微笑道:“蒙古的军事力量、依我看共有四绝,这要一个一个来说了。”
“蒙古第一绝---是弓。指的是蒙古人最擅长的射箭之术。但这也不是最注重能够拉开神臂弓的蒙古人有多少,哲别(哲别之名就是指神箭手,此人善射而被众人忘其本名)的箭法有多么准。并不是完全以射得远、射得精准来衡量战斗力,我说的是蒙古的很多战法、都围绕着弓来设计。”
小武点头微笑道:“听说哲别的箭法是蒙古第一准,他连成吉思汗小女儿摆在自己头顶帽子上的小老鼠都能射中!但是,骑兵都会射箭,这也没什么奇怪的哦,蒙古的战法究竟有何特别?”
八角微笑道:“ 历史 上众多的骑兵部队,作战时的武器都以刀、剑为主,弓箭只是第二兵器,更不要谈整个集团的战法是围绕弓箭为核心的。如果参考其它骑兵,刀剑的使用率为80%的话,那弓箭的使用率仅为20%。”
“而且,大多数军队都是骑兵、步兵配合作战的,若有专门的弓箭兵,那也是待在步兵之中、列阵之后,方才可能对附近的战场箭如雨下。然而蒙古的军队却是纯骑兵,而且特别喜欢远距离进攻,习惯在高速运动中骑马射箭、而不是站在平地上列阵射箭。”
小武领悟道:“蒙古人最喜欢一边快马奔腾,一边射‘移动靶’?这是草原打猎形成的习惯吧?所以他们的武器使用率,射箭或许要占80%,刀剑却只有20%,同其它多数军队相比反过来了!”
八角点头道:“正是这样的。所以蒙古的骑兵战武器,历来弓箭第一、刀剑或套索第二。他们往往不会给敌军以正面肉搏的机会,除非对方已经完全崩溃。“
小武皱眉道:“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弓箭为主战汪枣斗呢?”
八角捋须道:“这涉及到一系列训练。首先,你要在每匹马上带至少两大壶箭,一种箭头小、分量轻,用来远射;一种箭头大、分量重,用来近射。有时候甚至要带三种箭。”
“如果是离敌人在五百步左右的‘远战’,则先使用小箭头的箭进行群射,并且都要朝天四十五度斜向射,以便一群人射的箭大致落在同样远的地方。”
“如果离敌人在二百步以内,则用大箭头的箭正面瞄准单射,这是蒙古人认为的‘近战’---依然是射箭,不给对液做方以还击的机会。”
小武想了想,道:“这些射法,都是要和骑马配合的吧?”
八角捋须道:“当然。只有同骑马的技术相配合,才能保证敌我之间的距离不会有大的偏差,才能保证使用正确的战术对敌。”
小武质疑道:“你刚才说五百步外,当用小箭头弓箭进行群射。可是马匹是活动的,蒙古军队也无法聚在一处不动,那如何进行群射?”
八角微笑道:“进攻之时,骑兵的冲锋当然是运动的。但是同欧洲骑兵常直接冲入敌阵不同,蒙古的骑兵---除非是专设的敢死队,否则通常不会直冲入敌军阵中;而在接近敌人时马匹一转,同敌阵擦肩而过、同时侧向将箭只射入敌阵。”
“训练有素的蒙古骑兵都走这样的弯曲路线---号称‘走弓不走弦、求远不求近’,始终同敌阵保持一定的距离。骑兵一队接着一队,这样‘走马灯’似的快速轮流侧面射,必让敌阵很是头疼。”
小武恍然道:“这样敌人就陷入了两难境地!要固守阵形,就只能挨射、不能还手;要上前交锋,则原先的阵势已乱,导致露出新的破绽。”
八角点了点头,笑道:“这就是横向轮射的威力。而如果对方也有数量众多的骑兵前来冲击,那就采用‘蛮古歹’战术---这是一种从匈奴人时期就闹陵衡传承下来的背射术,以保证在骑马退却的时候,可以回身射杀追兵。
小武突然身躯一震,道:“我明白了。此时由于追、逃双方都在快速骑马,如果对射的话,在前面跑的一方反而占便宜。”
“因为逃方的相对箭速 箭的速度 马的速度,使得追兵更难躲过;然而追兵的相对箭速 箭的速度-马的速度,所以会吃亏。”
八角大笑道:“有理!‘蛮谷歹’战术常常可令追兵发疯。双方人数越多,后方的骑兵越难躲过前方的背射之箭。但是,这对前方骑兵的要求也很高,可不能因为转身射箭就从马上掉下来,骑速更要快,不然被追上就死路一条了。”
小武思索道:“那如果对方是用步兵对付你的骑兵呢?又怎么办?对方的步兵里面可能也有很多弓箭兵?正面对射,结果又会如何?再者还有很多使用弩箭和弓床的,那可是用机器来射箭的呀,难道比不过人射?”
八角捋须笑道:“机器射出的弩箭,当然也很厉害。但是连珠弩通常只保证箭多、却不保证箭远---这是其弱点。而如果使用重型机器如床弩,虽可以致远,但一般移动缓慢、而且数量不多---显然缺点也不小。”
“蒙古的军队通常机动能力极强,会交替使用远射和近射,也善于随时变换主攻的方向。相对于强大而固化的弩机来说,蒙古的骑射战术实在是太灵活了。”
小武继续挑战道:“那如果用盾牌抵挡呢?用罗马军队的那种大盾牌?”
八角道:“当然可以使用盾牌,而且有些欧洲骑士,盔甲都武装到了牙齿,只露眼睛一条缝,似乎人完全不怕被射,但马匹还是怕的。”
“过于注重防守的战法,器械大都比较笨重,完全无法跟上蒙古兵的机动能力。这样就只能被动挨打,无法快速还击。”
小武又道:“那么,蒙古骑兵自己不需要穿戴盔甲的吗?”
八角摇了摇头道:”当然需要。蒙古兵也并不是不怕别人射自己,但他们的防护手段,通常只是身穿厚厚的皮甲、以及丝绸内衣。这样的挡箭功能或许比铁甲要差,但是对人体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小武大奇道:“还穿着丝绸内衣?丝绸不是很漂亮吗?为什么不穿在外面?”
八角呵呵大笑,道:“穿上丝绸内衣也并不是为了美观!通常战士们不很关心外衣是否漂亮,更别说内衣了。但在战场上,万一敌军的箭头穿透皮甲、射入肉体的话,丝绸可以再抵挡一下。尤其在拔箭的时候,丝绸还可以裹住箭头、一起拔出,如此,疼痛感和出血量都要少得多。”
小武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估计蒙古军队经常抢劫丝绸,都用来干这个了。”
八角莞尔一笑,道:“既然丝绸对打仗有用,蒙古战士当然会迅速推广。”
小武点点头,道:“总结一下,蒙古军队特别重视弓箭,其实就是重视远距离打击。这同绝大多数国家军队的重视肉搏战,真是相当不同呀!可说是领先于时代啊!”
八角捋须点头笑道:“你基本明白了。其实在蒙古第一次西征时,攻破撒马尔罕的战役、就很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
小武奇道:“攻克撒马尔罕城有什么特别的?你给我说说?”
八角嘿嘿一笑道:“成吉思汗虽然包围了撒马尔罕,但是四面观察此城,却没发现什么弱点。而且这是花剌子模首都,城中存粮很多,短时间的围困也根本没用。为了防止夜长梦多,蒙古军队准备强攻此城。”
“然而第一天刚开始强攻不久,城门突然一开,城中有很多骑兵冲出,向蒙古军队发动了正面攻击。于是蒙古人只得停止了攻城,开始了骑兵对骑兵的野战。从清晨直杀到天黑,双方的死伤基本对半开;最后对方又打开城门,接应剩余部队回城休息去了。”
小武大为惊讶道:“蒙古骑兵对付撒马尔罕骑兵,竟不能占据上风?而且成吉思汗还在现场亲自指挥,是吧?”
八角捻须道:“这就是蒙古骑兵不能发挥长处的结果。一则,战斗就发生在城外几公里的范围之内,蒙古军队一跑就是几十公里的特长发挥不出来。二则,双方就在城下近身搏杀,所用兵器也以刀剑为主;这样一来,蒙古骑兵和其它骑兵就没有多大区别。”
小武点了点头道:“有道理。那这种情况应该如何避免?”
八角笑道:“成吉思汗当晚就传令改变策略---从第二天开始,全军要一直射住城门,不让对方人马出来。”
小武道:“射住城门……?”
八角接着道:“第二天一早,当城内骑兵休息了一夜、养足了精神,兴冲冲地骑马出城门准备同蒙古骑兵再次拼杀的时候---突然发现城外所有蒙古军人,都张弓搭箭、瞄准了每一个城门。”
“只要一看见任何人马出现在城门洞里,蒙古军人立刻箭如雨下;于是无数城内出来的骑兵连人带马被射成了刺猬;而且很快就堆积如山,堵死了撒马尔罕的每一个城门。”
小武讶道:“这就是说,蒙古人不打算再同对方骑兵决战了?”
八角摇摇头笑道:“你不要以为,蒙古战士就一定喜欢骑兵野战!其实那只是障眼法,蒙古人最喜欢的战法实质、乃是远距离进攻打击---即他打得到敌人,而敌人打不到他!”
“当城门被堵死以后,撒马尔罕城内的军队再也无法出来,也就只好被动守城了。到了这个时候,城外的蒙古军队正好将所有工程器械一字排开,先朝着城内扔上数千颗大石头再说。”
小武点头道:“蒙古人用投石机了?”
八角捋须微笑道:“投石机也是远距离攻击武器的一种,比起弓箭来说威力更大。在敌人无法出城、只能挨砸的情况下,正好尽情使用。”
小武同意道:“这么看起来,提倡使用弓箭和提倡使用投石机,正是同样的军事思想。但是投石机过于笨重,也只有蒙古军队、能将其与弓箭有机结合了起来。”
八角点头道:“巨石连砸了几天之后,撒马尔罕守军中无数能征惯战的勇士,就在无法还手的情况下,毫无任何意义地死在乱石与乱箭之下。于是外城旋即崩溃,而内城也没有守得太久。”
小武摇了摇头道:“估计撒马尔罕军队原先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双方的战斗竟变成这个样子!”
八角捋须微笑,道:“‘远胜于近’---这是思想上的差距!”
“蒙古的军事思想已经很符合现代战争的‘远距离打击’思想了。尽量在超出对方攻击范围以外的距离,向对方施以远程打击。这样可使得对方蒙受巨大损失,而本方人员损失几乎没有。”
小武领悟道:“在今天来看,似乎海湾战争---美国攻打伊拉克的例子就是如此。在几乎没有看见敌军的情况下,萨达姆的80万共和国卫队,就已经被美军远程轰炸得土崩瓦解了。”
“伊拉克军队除去了死亡者、投降者、解散者以外,幸存者寥寥无几。这样当美军地面部队攻过来时,共和国卫队实际上已不复存在了。”
八角捋须呵呵笑道:“提倡远程打击的道理,古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蒙古人用的是弓箭和投石机,如今可以用导弹和轰炸机。”
4. 小小考据一下蒙古骑兵的装备 2019-06-11
记得以前看资料,说蒙古骑兵入侵中原后,抢夺中原的丝绸,作为内衣穿,外罩铁甲,这样的化如果中箭,由于丝绸的顺滑可以轻松的将箭头拔出体外,减少伤害。
当时看来这篇资料就觉得是的扯淡,蒙古兵抢丝绸我信,草原来的没见过咱中原的宝贝吗,正常。要说丝绸还能有防御作用,就有点糊弄蒙古兵的智商了。好在和我有同样疑惑的人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做过实验,我们的丝绸虽然华贵,但是中箭假人的丝绸内衣被轻松穿透,毫无防御能力而言,更别提将带着倒刺的箭失拔出了,拔出就带块肉。
当时我看到这培拿敏里的时候,问题已经得到了解答,但是还不完全解惑我的疑问。因为这个丝绸防护的故事流传甚广,我在内蒙的草原处也听说过,肯定有其传说的出处。我觉得(以下都是自己一家之言),可能和蒙元之后中国的布面甲出现有关。所谓的丝绸防护应该是布面甲的大量装备有关,毕竟将动辄几万骑全部装备金属铠甲成本太高,也影响骑兵机动性。而布面甲的防护应该除了保暖之外,不应该有防护能力吧?个别蒙古兵穿丝绸包裹的甲胄装B倒是有可能。
这个小问题今天下午,我,对就是俺,偶然在家里发现了一个小情况,似乎可以解释一下下。
一箭飞出,射到了墙上,箭反弹了回来,直接扎敏顷到了拖鞋上。这一刻,我几乎吓傻了。我靠你大爷的,谁也没告诉我这玩意还带反弹的,离箭一厘米,我的脚指头还能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巨大动能,静静的呆了一会儿,想了想,如果这一箭再高一厘米,就直接进脚面,再高十厘米,直接中小腿,再高点,就难以想象了,当时我正光着膀子,穿着内裤。惊吓之余好久才平静下来,原来这玩意和子弹一样,反弹也瞎飞。
怎么会射到墙上呢?配枝明明是射到那个烂被上了。我在箭靶的上面挤了一个破棉被,以防止箭靶移动。箭穿透了破棉被外面的布面,却没有穿透里面的棉芯。我想了半天,不应该呀,我这箭头和子弹的一样的气动布局,其巨大的穿透性直接洞穿1CM厚的木板,怎么一床破棉被干不穿。我觉得还是直接射到水泥墙上了反弹回来。
把破棉被拿出来,罩在箭靶上,试试,小样,你个破棉被我不给你射个透心凉。结果是我终生难忘的,得到的教训就是以后不可以小觑任何人,任何事物,包括一床在我眼里啥也不是的破棉被。它竟然反弹了我的箭,或者说,我的箭竟然射不穿棉被。真的射不穿,只在布面上留下了窟窿,但是里面棉芯无法洞穿。我靠,真邪了门。
由于这床棉被被我反复欺压多年,已经不是当初那种刚弹完的蓬松状,我想这当年的布面甲,里面塞的应该也是棉花吧,这压实了棉花纤维应该就是最早的凯夫拉纤维吧。而且,热兵器时代,棉被浇水是能够抵御轻武器射击的。由此,我得出我的小小的、微不足道的结论,棉花可以防御弓箭射击。蒙古兵的布面甲不是单纯的保暖,而是的确用非常实用的防御能力。这帮蒙古兵太狡猾了,欧洲的重装骑兵看着这帮穿棉袄骑马来的土包子,估计也没看上眼,最后让人家一顿突袭,嗝了屁。而且天山南麓的产棉区也早就是蒙古人的底盘了,供应10几万部队的棉花套应该不是问题,加上日常生活油了麻花的蒙古兵把棉被也造的跟我的棉被一样,抵御弓箭的能力也就慢慢炼成了。
5. 蒙古人为什么喜欢穿袍
现在看来 我们的祖先一直穿 所以我们后代就习惯并且喜欢。这跟民族的文衡蔽化氛围有关,而且蒙古自古一直是一个富裕的民族,所以比较喜欢穿丝绸做的袍。一般穿用羊毛做的白扮拦帆色的袍,成吉思汗 从出生到上天 一直穿白色的羊毛做的袍(不是羊皮)而不穿用丝绸做的袍子。
简单的说是文化,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厅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