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衣百科 » 民国内衣什么不同

民国内衣什么不同

发布时间: 2023-05-17 04:32:09

①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

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 文化 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民国服装特征,希望对你有用!

民国服装的特征
民国初年受清朝和 西方文化 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 出国 留学 ,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仔烂。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各个阶层皆可以穿,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念肆漏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男子服饰有如此特点,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民国初年,女子衣着特点:首先是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差别,这一举措无疑不成为妇女解放运动推向 成功 的讯号。其次满族妇女的服装遭到摒弃。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服装改变了传统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变得更加称身合体,并能体现女性的秀体之美。于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时成为 时尚 的代名词。同时还有各式各样的服装,可以说是百花争艳的服饰大潮流,欧洲国家时尚代表的巴黎各种流行服饰在当时应经到上海。上海的交际市场中女装层出不穷,当时同样在流行时尚推广过程中,女装很安装有同样的问题,这也是主要的社会问题。

民国时期,一直到现当代,由于 政治 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逐渐成了新旧两个独立的世界。城市无疑代表着新世界,新潮流,新时尚。农村经济的不景气,再多的新潮流,新时尚。县城上、中两级的青年妇女,她们的服饰与三、五年前的省会城市的时髦女一样;县城年长的妇女和乡村妇女,其服饰仍是二三十年前的样式:山乡的妇女,他们过着更加穷苦的日子,服饰不讲究,仍缠足。这些都表明但是时尚服装变化下中国的整体 社会文化 、政治、经济状况。

在民国时期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出现了传统与现代、旧与新并存的局面。
民国男子服饰
民国时,官绅、富豪人家多穿长衫,迎宾、赴会或参加庆典大礼时外罩“马褂”。公务人员、教师,男的以穿长衫、中山装(即中山服)为主,少数穿西装;女的以穿旗袍或蓝色短衫配黑色褶裙为主。男学生穿黑色学生装,念初中的是黄色童子军装,高中是军训服装;女学生穿蓝衫黑裤。群众则穿本地人设计的“本地衫”———男的上衣中间对襟布钮;女的右开襟布钮,左为一小块内衣。“本地衫”所用的钮,是用小布条缝制的。裤是裤裆上接五寸左右的白布裤头。小孩子穿的多为开裆裤。男女衣服的布料,春、秋、冬季以棉布为主,包括外来雹迹的机织棉布和手织的“土家布”。夏季以苎布(俗叫“夏布”)为主。官绅、富豪人家有名贵的绫、罗、绸、缎、哔吱、花达呢、香云和毛织品。贫富之间差别很大。布色随季节而定,男的以白、黑、灰、蓝色为主,女的增加红、绿、黄等色。妇女爱穿花衫和红衫,红衫有水红、桃红和大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区别。过去逢年过节和喜庆日子,妇女多穿红衫。寡妇在未再嫁之前,有不穿红衫的习俗。

民国时期的成衣业,是个体 手工 经营的一个行业,俗叫“做衣裳”、“衣裳师傅”、“衣裳店”。除这种小店外,妇女的衣服,往往是家庭能手妇女的副业,尤其富有人家的嫁妆,多是向她们定做的。

全镇开设的成衣店,先后有四、五十家,多分布在宫下、鉴前、楼下、保尾等地的小街大巷。在民国初期,规模较大的,有王祥泉、建亚等家。至20世纪30年代,又有福州人开设的华新、益海、华兴等家,他们多是以自己的名字为招牌的。

开设成衣店的,自己都是会剪裁的,规模较大的,还雇有帮手(俗称“半师傅”)和带有学徒,故一般多为三、四人;还有单人店、夫妻店的。(所谓“半师傅”,一般是指没有负责剪裁的,只是做一些缝纫而已。他们的待遇:每月工资,多的为银元七、八元,少的为三、四元。其伙食是由店主供应的。)

成衣店所裁缝的衣服,大都以“本地衫”和“中山装”为主,每套衣服的加工费为银元三、四角。老人死者的寿衣(俗叫“老衣”),其加工费高一些。福州人所开的成衣店,有洋服部制作西装。

当时,一年中,只有逢年过节、或冬季、或喜庆之时,才是旺季;其余都是淡季。造成淡季的主要原因:一、群众所穿的衣服,大多是由自己裁缝的,是半自给自足社会生活的写照;二、莆阳民风淳朴节俭,大多数群众的生活都很贫困,所穿的衣服,往往是“缝缝补补又一年”;三、富家婚娶嫁妆,大多是请师傅到家里裁缝的。
民国女子服饰
民国时期,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状况的变革,女性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也产生了重要的变化,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女性独立及解放运动的兴起,使传统妇女的参政意识、婚姻家庭、服饰形象、礼俗变革、职业选择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全新的变化新的社会风尚为女性服饰的变迁创造了社会环境基础,因而,这一时期的女性服饰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服饰变化首先开始于身体的解放,废除缠足陋习,并在服装上不断进行改良和完善,款式趋于多样化,并有意识地去表现女性人体特征这种变化不仅在于女性上衣下装的变化,还创造产生了中西合璧的典型服饰--旗袍,为新式女装赋予了新的结构和内涵旗袍的特点与变迁满足了女性追求个性与美感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女性在社会 历史 大潮中的发展与进步的历程,使女性真正成为自己的主宰,是女性解放的标志之一除服装外当时女性的 化妆 与发式也伴随着服装的变化而显得自由、清新、多变 造成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的主要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中西方女性服饰变迁的比较也可以看出,由于受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女性身着与传统服装式样截然不同的文明新装,可以随意自由地进行装扮而不必担心非议,女性服饰的新颖、雅致、 自然 和清新的变化衬托出当时开朗、自信、活泼的新女性形象新的审美观念,使女性服装逐渐去除繁琐、矫饰、复杂的装饰,代以简洁、自然的服装风格,民族特色服饰旗袍由平直、宽大的袍服逐渐收身以体现女性自然优美的身体曲线,总体风格也趋向简洁、自然、清新,成为近代中西合璧的典型服饰。

民国时期不仅废除了女性的缠足陋习,女性服装样式开始多样化、个性化且符合女性参与社会工作等的特点和要求,出现了正式女裤、女式制服、运动服、工作服等,发型妆饰也去掉了繁杂的头饰,代之以简洁的发式电影中被时装包装的人物形象也逐渐走近大众,明星偶像美丽、自信、独特的女性形象自然引起观众的注意和喜爱,并成为广大女性崇拜和模仿的偶像,影星在影幕上及现实生活中的服饰打扮被普通女性纷纷效仿此外,国内的新文化运动、民国政府的有关制度,甚至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大事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服饰的变迁总之,中西方文化及服饰风格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促进了民国女性服饰的不断发展与创新,而且在发型、化妆等方面也进一步自由、多样,从而推动了女性自身的进步与解放 在民国时期的不同历史阶段,中西方女性服饰分别表现了其不同的服饰特点,展现了服饰变迁的历史过程,中西方文化及服饰风格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从20世纪前半期的发展来看,民国建立之前和建立初期中国大部分女性的思想变化及服饰变革均处于萌芽状态二十年代女性服饰走向男性化。

新的审美观念确立,旗袍得以普及三十年代多种服装样式并行不悖,旗袍大行其道,不断改良,逐渐平民化、大众化四十年代旗袍又趋于简化,受战争影响,服装及 化妆品 市场遭受沉重打击透过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变迁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开始追求自由、平等的权利,追求个性自由和自我解放。

女性在传统生活中的历史地位、传统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从现实的情景来看,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变迁对现代女性审美观念、现代传统特色服饰的流行、现代服饰流行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和中西方女性服饰流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为现代女性服饰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因此,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变迁具有特殊的社会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② 民国时期,胸罩是怎么流入到中国的

民国时期,因为西方的风气对中国的影响,导致中国人民的思想转变,尤其是妇女的思想比较开放了,而且也做到了新的起义,让当时的胸罩逐渐的流传到中国。

是在民国早期的时候,人们并不是很能正视自己的胸部,反而看到自己的胸部那么大,是非常不好意思的。而且当时的胸以小为美,在民国的时候,人们便穿着一种束胸。一种东西可以帮助胸部变小,阻碍胸部的正常发育,通过外力来让女子变得更加符合当时的审美。

最后我们让中国的思想彻底改变了,由于那一场大奶奶主义,全国上下的女性都解放了。有了这样正常思想的传播,导致西方的先进技术流传到中国内,让胸罩在中国广为流行。也还有专门的书刊和报刊解释当时的穿法和戴法,帮助女性正常穿戴。

人民的这一思想转变是非常正确的,当时的女性有了一丝的权利,可以对自己自由的处理自己的思想,这就是胸罩流传到中国的具体流程。

③ 民国期间的女性内衣和现在的区别

我想应该是有区别的,除了在面者渣料上在款式上都应该是有区别的,

例埋肆如那种舒适度,或者是塑形上都会首液悄有改进。

④ 民国时期女人都穿什么

民国时期的女人都爱穿旗袍。现在的社会,女人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喜欢去穿衣服,露肩的露大腿的都有,服饰其实是一个人的表达方式之一,还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精神观。其实呢,不同时期的女性,她们的穿衣风格都是不一样的。在民国时期,这是一个新社会与旧社会并存的年代。民国时期的思想跟女权的兴起,使得民国时期的服饰与以前不一样。所以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民国服饰。

社会潮流一直在变,但是经典永不变,民国时期的旗袍跟高跟鞋的搭配,就是当今社会也是很时尚的,旗袍象征着中国女性的美,她们将这种美展示给全世界。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时尚,女性们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停住过脚步,也正是因为女性们的追求,才使得时尚圈一直在前进,才会有了我们当今的时尚。

⑤ 欧式文胸(类似郝思嘉那种鱼骨束腰式的)何时传入中国的民国时期的女性穿的怎样的内衣

欧式文胸大约是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国的,最早的不是叫文胸,好像是叫“西洋巾)随着一起入关的还有机械时钟,航海术,连发火统(机关术)等乱七八糟的东西

民国时的女性大多都是用的束胸,就是一条象胸罩的带子,因为那时的文胸都比较贵,普通老百姓买不起的

⑥ 古代女生的内衣是什么样的

1、抹胸

是一种“胸间小衣”是“肚兜”的前身,始于南北朝,是唐宋时期内衣的称谓,结构上以紧束前胸为特征,以防风寒,用于约束和固定乳部。

2、主腰

是明清时期妇女的贴身之衣,“主”是指系扣的意思,通常为宫女所穿的款式,强调刺绣装饰。

3、亵衣

女子贴身穿的上衣,也就是肚兜中的上兜,它以不能轻易示人的服用性质而得名,造型如同今日的汗衫。

4、肚兜

也称“兜肚”以正方或菱形的衣片,有素色和刺绣纹样之分,贴身护在胸乳腹部位,有束带套于后颈,左右两角装有绳带,系于后背,还有有袋无袋之分,袋中通常装有姜桂及麝香等药物,用作治腹部冷痛虚寒。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是一部寄情的文化史,它在“仅覆胸乳”的不同几何形态分割中达到身体与社会表情、身体与人生价值的交相辉映,并通过这个表现的平台来传递女子不同时代与文化的价值理念,吐露内在情愫。

清代肚兜红色的莲花池肚兜,菱角分明,下方留出尖尖的角,据传世宝物绘制。五福祥集纹刺绣肚兜

五福捧寿,寄寓“寿福双全”的生命理想。祈望长寿是人类共同的心愿。在寓意纹样中,通常以仙鹤、青松、寿桃、寿山石、绶带鸟或“寿”字为长寿表号。

戏曲故事刺绣肚兜

肚兜上端成凹形的浅半圆状,于两端钉带挂颈脖上,下角或尖或圆,横两角各设带扎于腰间,护住胸腹部,使胃肠不受风寒,兼有乳罩和裹肚的作用。兜面上大多有饰花,常见的有开口石榴、并蒂双莲、寿桃、鸳鸯戏水等表现美好情感与吉祥寓意的图案。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它是女性私密空间的悄悄话,欲遮还休,一经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充满文化寓意的图腾纹饰、独具东方魅力之美,在众多古典服饰中独树一帜。

⑦ 胸罩是如何流传进入我国的为什么民国明文禁止穿胸罩

现代女性的美是什么?是丰乳肥臀的s型曲线,这是从西方传来的审美,西方油画里的贵族女子无一不是体格丰满,胸部尤其丰满性感。但是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讲究的是含蓄美,要隐隐约约,女子需要婀娜多姿,不能痴肥,甚至中国古代的楚国还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诗句,赵飞燕瘦到可以做掌上舞,足以见到古人对于女子体态纤瘦的追求。


这一说法惊动了社会,但是有很多有先见的名人志士都很赞同他,一些大家闺秀也开始不再对自己的胸加以束缚。同时,美术也开始走向了性解放的道路,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先开裸体模特先河,打开了中国艺术锋橘界对于性和裸体艺术的研究。从“放脚”到“放胸”,中国妇女真正被解放了,西方的胸罩也逐渐进入中国成为一种风尚。

⑧ 民国初期女子穿什么内衣的

肚兜。
肚兜又称“抹胸”,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护胸腹的贴身内衣,形状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对角设计,上角裁去,成凹状浅半圆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圆弧形。 肚兜的面上常有图案,有印花有绣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蓝印花布,图案多为“连生贵子”、“麒麟送子”、“凤穿牡丹”、“连年有余”等吉祥图案。绣花肚兜较为常见,刺绣的主题纹样多是中国民间传说或一些民俗讲究。如刘海戏金蟾、喜鹊登梅、鸳鸯戏水、莲花以及其他花卉草虫,大多是趋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题。
肚兜(dù dōu ),古称兜肚,上面用布带系在脖颈上,下面两边有带子系于腰间。关于肚兜的名称,历代皆有不同。除了肚兜,还有抹胸、抹肚、抹腹、裹肚、兜兜、兜子、诃子、衵服等称谓。
肚兜的艺术以刺绣为主,也有贴补花纹的。由于它包括缝、绣、剪裁、造型及色彩构成,所以肚兜属于民间妇女艺术中的综合表现部分。妇女只为情人、丈夫或儿子绣肚兜;她们自用的肚兜一般只以纯色(多为红色)布料做成,略加花边装饰而已。绣给情人的肚兜多以戏曲、神话、传说中之爱情故事为题材以示意;为儿童绣的则以虎、虎吃五毒、莲(连)生贵子等护生、繁衍主题为内容。肚兜、虎头鞋、虎头帽、虎形围嘴、各种神灵的护生耳枕和布玩具,构成了围绕生命生殖繁衍主题的配套艺术表现。也可以说是围绕新生命的成长,或者说是围绕人生三大礼仪——生、婚、丧中第一个大项目而创作,在民间艺术中形成特殊的领域,很值得继续研究。

⑨ 晚清民国现代服饰的区别和变化

清代汉族妇女服饰,在“男从女不从”的规范下,变化较男服为少。后妃命妇,仍承明俗,以凤冠、霞帔作为礼服。普通妇女则穿披风、袄裙。披风是清代妇女的外套,作用与男褂相似,其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披风之上,装有低领,点缀着各式珠宝。披风的里面,还有大襟、大袄小袄,小袄是妇女的贴身内衣,颜色大多用红、桃红、水红之类。妇女的下裳,多为裙子,颜色以红为贵。裙子的样式,初期尚保存着明代习俗,有凤尾裙及月华裙等。清末,在普通妇女中间,还流行穿裤。
清代嘉庆、道光之前,汉族妇女服饰仍沿用明朝服装形制,以衫裙为主。干隆年间以上身着镶有花边的袄、衫为主,式样比较宽大,长度一般在膝下。嘉道以后,镶有花边的衣衫趋于窄小,长度也明显缩短。有的再加一件较长的背心边缘都装饰有花边。下身除穿裙外,也有穿裤子的。裤子的样式也有变化,初为大裤管,后逐渐改为小裤管,裤口镶有花边。从光绪年间起,由于裤子的流行,妇女穿裙的逐渐少见。
氅衣为清代宫廷妇女服饰,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大约在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这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
清代满族妇女马甲,或叫“背心”、“坎肩”或“半臂”。清代满族妇女所穿的旗装长袍外面常加罩一件马甲,这是满族妇女十分喜爱的装束。这种马甲与男式马甲一样,也有大襟、一字襟、对襟及琵琶襟等形制,长度多到腰际,并缀有花边。
太平天国妇女服饰虽然有所规定,但并不严格。妇女一般不戴角帽及凉帽,大多用绸缎扎额,冬日也戴风帽。起义初期,大多数妇女都穿男服,也有穿着苗装的。定都天京以后,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妇女多不穿男装,依身份地位的不同所用图案纹样繁简不一。普通妇女则穿由各色绸缎制成的长袍。样式以圆领为主,领口开得很小,腰身也比较合体,下摆部分较为宽松,衣长过膝,左衽。为了活动方便,常在下摆开衩,或开在两侧,或开在中间。
太平天国是中国唯一具备服饰制度的农民政权。在服饰上,既继承了传统遗制,又有所创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衣冠服饰制度。太平天国将领的冠帽有角帽、风帽、凉帽及帽额等制。角帽即为朝帽上饰龙凤图纹。朝服分长袍和马褂两种袍为圆领宽袖,上绣有纹样,并以纹样来区分职位。马褂有红、黄两种颜色,并以颜色来区分职位。
清代太平天国的士兵平时只准扎巾而不能戴冠,临阵打仗时才许戴盔。这种盔帽大多用竹、篾、柳、藤编成,具有一定的防御性能,名为“号帽”,或叫“得胜盔”。一般在上面绘有各种花朵及彩云,并在正中写“太平天国”四字。士兵的平常服装,不甚严格,一般多穿杂色短衫。遇有行军打仗之时,则穿号衣。老年士兵可以不穿号衣,虽无官职,也允许穿着短袄。另有“腰牌”制度,凡天国兵士,都在腰带上佩挂一块长方形木牌,上写部队番号及官长姓名,并盖有火印,以此作为出入军营的凭证。
辛亥革命以后,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
旗袍本为满清旗人之袍,现已成为中国的代表服饰的,从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摆部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袖子从宽到窄,从长到短;下摆从长到短,再由短到长,完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连衣裙是二十年代有一部分留学生及文艺界、知识界人士,留学回国带进了中国的。三十年代穿着者逐渐多了起来,连衣裙的样式也不断丰富起来,成为上海流行一时的时装。
迷你裙,超短裙,1990年代起从外国流入的女性时尚服装。
唐装是一种前胸盘布扣钮,具马蹄袖及立领的衣服,从满族服饰而来。
中山装:1949年后又称毛装,为1979年改革开放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人民常穿的服饰(另一种是军装)。
红领巾:学生多数佩带此巾。
解放鞋:在改革开放前流行。
西服:在改革开放后流行。
清代的农民起义,如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等都大量穿着汉族风格的衣服。有些太平军将领拒绝混入满族元素的服装,而宁愿穿戏服作战。
1910年(宣统二年),资政院议决剪辫易服案,中国各地各族人民开始群起剪辫。袁世凯逼宣统帝退位之后,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民国颁布《暂行祭祀冠服制》恢复了祭服。[75]夏震武束发深衣,张大千也宽袍大袖游历欧洲。钱玄同在辛亥年作《深衣冠服说》,1912年3月他在浙江教育司当科员时玄冠深衣,系上大带去上班。同盟会的核心人物主张全盘学习西方,当时中国人正式改穿西式服装,而没有恢复汉族传统服饰。遭清政府禁制的汉、回、苗等各族服饰以及一些与服饰相关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于现实生活中或转以融合后的新样式存续,汉人也以为鞑虏强迫汉族穿着的旗袍、马褂就是汉族传统服装。有少数儿童服饰仍然维持明代以来的交领右衽。
在当代,汉服根据其用途,主要分两种:礼仪汉服 与 家常汉服。顾名思义,礼仪汉服是为了展示给公众,历史汉服在隆重或喜庆的公共仪式中的重要角色而用的,所以通常着重华美繁重,而忽略朴素方便。而家常汉服,又称便常汉服,其目的是为了在当代人日常室内起居中,将汉服元素充分融入,以取代现在在家居中普遍使用的唐装以及西方睡衣等,着重的是朴素,方便,舒适,简单。现在日本和服中的浴衣、甚平,现代韩国的上衣下裤韩服,便常使用的功能是十分大的。这是因为这些民族在冠婚葬祭仪式(冠礼、婚礼、葬礼、祭礼)中使用“唐服”,“汉服”更频繁,所以本民族的吴服,韩服的便常功能就自然彰显。但是在中国,由于汉服运动是从仪式汉服开始的,代替睡衣,浴衣功能的家常汉服,现在才刚刚起步。
现今的旗袍(海派旗袍)、长衫、马褂、唐装(新式马褂)都是以满族服饰为主体,融入西式服装风格改良发展而来,旗袍的立领、马褂的对襟及使用钮扣等元素虽然曾出现在明朝服饰中,但都有所差异,故明清服装无直接承接的关系。
近年,一些汉人重新倡导恢复清朝以前的汉族传统服饰,获得一些年轻人以及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人认可。汉服倡导者着重倡导在传统节庆及祭祀等等场合率先穿着汉服,对于这个正在兴起的现象,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⑩ 民国时期,女人经常穿着旗袍,那旗袍里面穿内裤内衣吗什么样的内裤内衣

民国初期女性穿的是肚兜或者马甲搭胸。后期到裹胸,然后最后洋文化传入,女性开始穿戴义乳也就是内衣不过这已经是很久以后了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1363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1488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1053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1544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822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750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772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1301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615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1002